Page 172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5期
P. 172
2019 年第 5 期
系中,包括美国在内的少数核供应国处于获利的优势地位。
2008 年,小布什政府起草并向核供应国集团提交“黑盒子”(black box)方
①
案, 为铀浓缩与再处理设备和技术出口设定了数项限制条件。尽管较法国的方案
更为严格,但这一方案的提出,仍象征了小布什政府的让步。坚持此前的立场,不
仅难以达成目标,而且将可能造成对于核供应国集团的冲击。与此前的全面保障等
出口控制条件不同,对于铀浓缩与再处理出口的禁令,在核供应国集团的成员国之
②
间做出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分, 突显了该机制内部的不平等。批评与
反对不仅限于核供应国集团内部。例如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向 2005 年《不扩散核
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提交的报告称,拒绝接受任何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
③
④
权利的不合理限制。 以 2004 年联合国大会第 1540 号决议为标志, 美国致力于
使核供应国集团准则成为指导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出口控制建设的标准。强烈的外部
批评与反对则将可能阻止这一目标的达成。
历史梳理显示,美国历届政府均倾向于以正当性论证的方式发起修改准则的提
议,其在收到正当性论证的反馈以及负面反馈的情况下选择的谈判方式,导向了不
同的结果(见图 2)。其中,在得到的反馈上,仅有老布什政府有关军民两用物项
触发清单的提议,获得了来自其他成员国的正面反馈,而其他三次行动均或多或少
地被认为与美国的个体利益诉求相关。在谈判方式的选择上,仅有小布什政府在推
动对印豁免出口禁令时转向了政治施压的方式,而卡特政府及试图禁止铀浓缩与再
① 这一方案后来尽管也面临一些国家的反对,但仍获得了大部分核供应国集团成员国的支
持。2011 年,在对该方案的部分条件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核供应国集团就出口限制方案达成了
一致意见。参见 Fred McGoldrick, “Limiting Transfers of Enrichment and Reprocessing Technology:
Issues, Constraints, Options,” Project on Managing the Atom,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Kennedy School, Harvard, May 2011, https://www.belfercenter.org/sites/default/
files/ legacy/files/MTA-NSG-report-color.pdf, pp. 15-17。
② 全世界范围内,已拥有铀浓缩商业化生产设施的国家有巴西、中国、法国、德国、伊朗、
日本、荷兰、俄罗斯、英国、美国;拥有再处理商业化生产设施的国家仅包括法国、印度、日本、
俄罗斯、英国。参见 Paul K. Kerr, Mary Beth D. Nikitin, and Mark Holt, “Nuclear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December 8, 2014,
https://fas.org/sgp/crs/nuke/R41910.pdf。
③ “Substantive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by Main Committee III of the 2015 Review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of Non-Aligned States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United Office for Disarmament Affairs, May 2, 2005, https://documents-dds-ny.un.
org/doc/UNDOC/GEN/N05/329/70/PDF/N0532970.pdf?OpenElement.
④ 美国是该决议的七个联合起草国之一,该决议要求各国通过建立和完善防扩散出口控制
等方式,应对由非国家行为体带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风险,参见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1540 (2004),” April 28, 2004, https://undocs.org/S/RES/1540(2004)。
· 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