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5期
P. 27
先秦时期国家安全思想述论
争,围绕王位进行的激烈纷争,使得社会上层中的有识之士形成了忧患意识。夏代
初期,太康的五个弟弟对其沉溺于酒色游乐非常担心,“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
“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呜呼易归?予怀之
①
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 已经表达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到夏桀的时候
③
②
“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且“率遏众力,率割夏邑”, 大臣关龙逢对
此忧心忡忡,并以死强谏,显然已经预感到大厦之将倾。商王朝建立后,成汤对前
来朝见的诸侯说:“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兹朕未知获决于上下,栗栗危惧,
④
若将陨于深渊。” 大臣伊尹曾教导太甲说:“嗣王戒哉!……天位艰哉!无轻民事,
⑤
惟艰;无安厥位,惟危。” 这些古朴的话语都体现了对国家安全的深深忧虑。商
⑥
朝灭亡后,微子也曾感叹说:“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西周时期,
从君王到大臣,从上层贵族到下层民众,都表现出很深的忧患意识。《周易》云:
⑦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 春秋时人
面对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夷夏冲突频繁的现实,忧患意识更加浓厚。《左传》说:
⑧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又说“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
⑨
善之大者也。” 其中的“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至今被奉为圭臬。战国时期忧患
意识的范围呈扩大化趋势,以反映兼并战争与中央集权之现实为聚焦点,关注国运
⑩
民生。 如《墨子》书中说:“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
①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156-157 页。
②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88 页。
③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160 页。
④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162 页。
⑤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165 页。
⑥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177 页。
⑦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版,第 88 页。
⑧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994 页。
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845-846 页。
⑩ 陈智勇先生曾对夏商周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阶段探讨,可以参看其系列论文。陈智勇:
《论夏商时期的忧患意识》,载《殷都学刊》2001 年第 1 期,第 36-39 页;陈智勇:《试析西周时
期的忧患意识》,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第 18-22 页;陈
智勇:《论春秋时期的忧患意识》,载《南都学坛》2004 年第 2 期,第 18-22 页;陈智勇:《论战
国时期的忧患意识》,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第 17-20 页。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