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1期
P. 101

2020 年第 1 期


                                              一   引言


                   晚近以来,同类国家在面临相似甚至同一情境时选择不同发展道路或应对措
               施的案例比比皆是,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领域的学者纷纷注意到此类现象并试图
                                ①
               提供周延的解释。   在能源安全领域,同样值得探讨的现象是,经济体量、能源
               禀赋、对外能源依赖程度等相仿的国家维护能源安全的责任主体和主要手段却呈

                                ②
               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应对 1973 年石油危机的过程中,法国的能源公司
               与本国政府通力配合,共同寻找海外可靠的原油供应并优先供给本国的消费者;
               而母国为美国和英国的能源巨头却并未承担相同的责任,两国维护能源安全的责
                                  ③
               任由政府单独承担。   再如,中国政府在本国主要能源公司大量采购现货天然气
               的帮助下有效缓解了 2017 年年末的天然气紧缺,而美国政府在面对类似的能源
               危机时主要通过释放政府的战略储备或通过国际能源署(IEA)与他国政府开展
                                    ④
               政策协调来加以处置。   基于此,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回答:在同一能源危机或相
               似的危机情境中,为何上述国家维护能源安全的手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是何种因

               素导致这种差异的产生?该因素促成上述差异的过程又遵循怎样的作用机理?
                   能源安全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如同国际关系领域的绝大多数概念,虽然“能源
               安全”这一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其在不同研究中的意涵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
                     ⑤
               明显。   能源安全往往要么被视为能源供给安全、通道安全、需求安全、使用安全


                  ①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例如:[美]  彼得·古勒维奇:《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
               济危机的政策比较》,袁旭明、朱天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年版;[美]  彼
               得·卡赞斯坦:《结论:国内结构与对外经济政策战略》,载[美]  彼得·卡赞斯坦主编:《权
               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年版,第 361-412 页;J. Lawrence
               Broz, “Political System Transparency  and Monetary Commitment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6, No. 4, 2002, pp. 861-887。
                  ②  海伦·米尔纳(Helen Milner)同样关注到了这一差异并且认为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早期
               研究的五大核心议题之一,参见 Helen Milner,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n  Michael Brecher and Frank P.  Harvey,  eds.,  Millennial  Reflections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pp. 627-630。
                  ③  Robert B. Stobaugh, “The Oil Companies in the Crisis,” Daedalus, Vol. 104, No. 4, 1975,
               pp. 179-202.
                  ④  其他学者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参见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
               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11 期,第 47 页;崔守军:《能源大外交:中国崛起的战
               略支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0 页。
                  ⑤  关于国际关系领域概念使用所存在的问题,参见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 11。
                                                                                     · 99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