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1期
P. 82
同族群平叛优势理论再思考:以印度平息锡克叛乱为例
对增加为升级,人数相对减少为缓和。在本研究中,如果族群冲突一年内造成的安
全部队死亡人数和被击毙的叛乱人数相加超过 25 人,可定义为族群冲突产生,相
应地,如果一年内有关死亡人数相加少于 25 人并且能持续五年以上,即可定义为
①
族群冲突被平息。 之所以是安全部队死亡人数和被击毙的叛乱人数相加,是因为
与造成平民伤亡相比,部队伤亡人数能够反映叛乱组织在组织和发动袭击以及与部
队的遭遇战中的战斗能力,从而直观地反映叛乱的走势;同时如果政府在年度内能
击毙更多叛乱分子,一方面显示政府平叛实力增强,能够反映政府部门在组织、定
位和发动围捕行动及其在与叛乱组织的战斗中的杀敌能力;另一方面表明叛乱组织
的动员能力增强,即越反越乱,一定程度上反映叛乱的发展形势。当叛乱造成的安
全部队死亡人数和被击毙叛乱分子人数之和低于 25 人,且此状态能够持续五年以
上时,可以事后认定为叛乱被平息。
四 印度政府平息锡克叛乱的案例分析
自印度独立以来,锡克人就一直致力于争取单独建邦和更多自治权,但此举始
终是在印度联邦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强调独立“建国”的极端思想在族群内部一直
处于边缘化的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极端派领袖宾德兰瓦里(Jarnail
Singh Bhindranwale)崛起并引领了极端思想的暴力化,“卡利斯坦”运动逐渐开始
壮大声势。1983 年是叛乱与反叛乱造成的战斗死亡人数(安全部队死亡人数加上
叛乱分子死亡人数)第一次超过 25 人,并在此后持续稳定地超过此数字,按照本
文确定的叛乱爆发标准,可以从技术上认定锡克叛乱正式爆发。
(一)“蓝星行动”和“伍德罗斯行动”
②
由于印度国内政治竞争,国大党早期曾扶持过宾德兰瓦里及其组织, 叛乱势
力利用央地两级政府之间平叛思路不统一而趁机发展。英迪拉·甘地上台之后,已
经难以约束日益激进的宾德兰瓦里及其组织。1983 年 12 月 15 日,为了躲避政府
① 这里参考的是乌普萨拉冲突数据库(UCDP)提供的冲突判断标准,即一年内与冲突有
关的死亡人数达到 25 人(http://www.pcr.uu.se/research/ucdp/definitions/)。
② 有学者把旁遮普问题总结成“可控的骚乱”(Managed Disorder),强调在联邦政府具有绝
对的军事优势前提下,国大党和英迪拉是幕后的操控力量,证据在于印度情报部门资助了当地数
个武装团伙,旁遮普警方还把自己的滥杀行为嫁祸给锡克教分离势力,当这些武装势力不再具备
军事或政治价值之后,锡克叛乱又被强力镇压。参见 Gurharpal Singh, “Punjab since 1984: Disorder,
Order, and Legitimacy,” Asian Survey, Vol. 36, No. 4, 1996, pp. 410-421。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