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4期
P. 104
趋势焦虑与冲突意愿:区域主导权竞争中的防御性进攻主义
①
它。” 以至于在战争爆发前的外交活动中,每当传来塞尔维亚接受最后通牒的消
息时,德国外交部都陷入一片沮丧。而当新的消息传来,说塞尔维亚并没有接受最
后通牒时又引发阵阵狂喜。
从战略实施角度讲,如果德国趋势焦虑的对象是法俄同盟,那么它最需要的就
是增加与体系霸主英国的战略匹配度——这一点俾斯麦时期做得非常好——而不
是增加与英国的战略竞争性。法俄成功地通过“法绍达退却”与《英俄协约》增强
了与英国霸权的战略一致性。这是英国选择帮助“趋势占优”的法俄——而不是“趋
势占劣”的德国——的根本原因。但是,即便存在着霸权国的帮助,也不意味着“趋
势占劣”方发动防御性进攻战略毫无胜算。
从战略效果角度讲,威廉德国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
均处于有利的战略态势。它实现了击败洲级大国俄国的战略目标,并于 1918 年 3
月 3 日迫使苏俄政府签订了巨大领土损失与战争赔款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
约》。德国在 1918 年发动春季进攻,导致英法两国从前线到后方均濒于崩溃的边
缘。倘若不是美国的突然加入,1918 年的德国将比英法有更大可能赢得第一次世
②
界大战。 它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导致一战后英法与苏联整整一代人对同德国再度爆
发战争的恐惧。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对“战争效率”的研究认为,“一
战中,每杀死一名德军,协约国平均要付出 36 485 美元的成本;相反,德国杀死
一名协约国军人的平均成本则是 11 344 美元。” 因此本文认为,德国发动预防
③
性进攻并不是非理性的冲动,而是一种理性权衡后成功的战略选择。它终结了法俄
同盟的优势。这不仅为德国赢得了整个东欧霸权,也差一点为德国赢得西欧的霸权。
只不过这一选择结出的果实——战略韧性与权力声望——在 20 年后被希特勒所收
获和利用。
证伪案例 2:防御性进攻主义理论认为,“趋势焦虑”方在具有优势条件下
发动防御性进攻属于理性行为,但为何说“实力较强,但趋势焦虑”的日本对“实
力较弱,但趋势占优”的美国发动防御性进攻是非理性行为?同时,在远东地区,
为何“实力较强,且趋势占优”的苏联在 1941 年 6 月卫国战争爆发前能够通过
扶持中国并构造“三极格局”的方式促使“趋势焦虑”的日本放弃进攻苏联的北进
① 梅然:《德意志帝国的大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508 页。
② 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1848-19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 567.
③ Niall Ferguson, The Pity of War: Explaining World War I,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8, pp.
336-338.
· 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