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31
2021 年第 3 期
的归纳总结,但既有研究尚未进一步对“进攻性楔子战略”执行过程中起作用的政
治条件差异和因果机制传导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匹配——这种相同战略手段却出
现不同结果的“南橘北枳”困惑本身就值得学界加以进一步追问——也没有指出在
何种条件下大国选择“进攻性楔子战略”效果更好,何种条件下效果更差。
不可否认,综合运用从“利诱与观望”到“绥靖与补偿”,再到“威逼与胁迫”,
直至“颠覆与征服”的“楔子战略”,同时强调工具箱中有着众多工具与备选手段
固然重要——这就相当于急救医生的医药箱里储备了各种血型的血浆一样——但
究竟应该在何种政治条件下去选择“进攻性楔子战略”更加有利,何种条件下实施
这一战略将可能事与愿违,即选择与实践对象相匹配的具体工具的细化研究,对于
实施“从属侧施压”与同盟分化的大国则更加重要。因为,如果不能对“进攻性楔
子战略”成败背后的政治条件进行类型化研究,那么“从属侧施压”战略在政治操
作层面就永远也无法摆脱“碰运气蒙对”的侥幸成分。
若想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先要弄清第二个问题:面对敌对大国对本方盟友的
挑衅与施压,同盟主导国究竟应该选择为本方盟友强势站台并不惜作战争回应,还
是应该选择息事宁人以避免冲突升级,这两种观点在学界均存在一定的支持声音。
例如,蒂莫西·克劳福德(Timothy Crawford)认为,敌对大国对区域盟友的威胁
与挑衅及其内蕴的抵消效应,可能导致美国传统的离岸制衡体系遭遇挑战,因此,
美国不可能在其欧亚大陆盟友遭遇战争威胁时长期保持无为的袖手旁观状态。当其
盟友遭遇挑衅或威胁时,它必须兑现同盟承诺与战略信誉,并对挑衅者给予有力回
①
击,才能确保其同盟不被敌对大国的“楔子战略”所分化。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和罗伯特·阿特(Robert Art)的观点同克劳
福德正好相反。沃尔特认为,即便美国盟友遭到了敌对大国的威胁与挑衅,也不用
担心它们会背叛。美国盟友常常希望通过表达对同盟承诺的质疑,借此来让美国为
它们做得更多。美国不必过于在意有些区域盟友时常刻意摆出的“惊诧脸谱”,因
②
为放弃美国的保护与后者的根本安全利益完全相悖。 阿特则从中美发展的态势推
断,美国单极霸权结束的时间最早也要到 2056 年。因此,他认为美国不应在欧亚
大陆对所有盟友所遭遇的地缘政治危机都亲力亲为且面面俱到,而是应该将防务安
① Timothy Crawford, “Preventing Enemy Coalitions: How Wedge Strategies Shape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5, No. 4, 2011, pp. 185-187.
②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p. 282.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