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50
从属侧施压:同盟强化还是同盟瓦解?
如果未来俄罗斯“前院”再度爆发战争,北约国家大概率仍然不会军事援
助“任劳任怨”的乌克兰,因为每个北约成员国都可自行决定是否对乌克兰提
供支持以及提供多大支持。与之相对的则是如果俄罗斯对波兰、捷克、波罗的
海三国等历史上长期从属于西方、仅在历史上短暂被俄国统治的国家施压,则
可能面临西方国家强势介入的战争风险。因为俄罗斯如果选择对这一地区的西
方盟友施压——这些国家同时已经正式加入了北约——其可能将变成前景理论
中倾向保守妥协的“战略盈余方”,而美欧则可能转变为倾向激进冒险的“战略
亏损方”。
(三)理论的证伪:“苏台德危机”与“小协约国”集团的解体
“小协约国”集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德国东部地区建立的政治军事
同盟。它由法国主导并包含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三国。其目的
就是在中欧地区防范德国再度崛起并威胁一战后由法国主导的欧陆霸权。从
①
1920 年《捷南同盟条约》 开始到 1938 年“苏台德危机”结束,“小协约国”
集团成为一战后法国构筑的东西两线包夹德国的“三明治”同盟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
1938 年 3 月德奥合并后,德国军事力量迅速增加到 71 个师;吞并捷克斯洛伐
克后,德军力量增至 103 个师。随同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的还有其产量位居中欧
②
第二的斯科达兵工厂,德国在欧陆几近追上法国保有 100 个师的陆权优势。 此后,
希特勒希望通过加剧东欧地区的紧张局势,来促成战后法国在德国周边构建的“小
协约国”同盟体系的瓦解。为此,希特勒于 1938 年 3 月 28 日便开始接见苏台德代
表克洛德·汉莱因,双方达成了“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断提出要求,要求多到其
无法满足我们” 之共识。
③
① 为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形成的政治格局,捷克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通过 1920 年 8 月 14 日《捷南同盟条约》、1921 年 4 月 23 日《捷罗条
约》和同年 6 月 7 日的《南罗条约》而建成“小协约国”集团。1922 年新的《捷南同盟条约》
使其进一步加强。1924~1927 年法国与捷、罗、南先后签订政治、军事协议,确立了对小协约国
的领导地位。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随着英、法对德、意法西斯的扩张推行绥靖政策而逐步解体,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该集团瓦解。
② Williamson Murray, The Change in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 1938-1939: The Path to
Rui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242; Richard Overy,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ltas of the Third Reich, London: Penguin, 1996, p. 67; Albert Seaton, The German Army , 1933-1945,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82, pp. 92-93, 95.
③ 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3, p. 192.
·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