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61
2022 年第 3 期
生、发展在一个时间段内是有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点,
这个分界点就是“基准时间”。不过,对这个时间段里的事件进行分析更具有战略
意义。实际上,巴里·布赞和乔治·劳森在提出“基准时间”的时候,也是将历史
置于一个时间段里来考察的。他们认为:1500 年代表了 1487—1522 年之间海上航
行的开辟;1860 年代表了 1840—1870 年之间各种“现代性革命”的繁盛;1942 年
代表了 1929—1949 年之间发生的各种危机。当然,除了这些一等基准时间之外,
在一个时间段内还会有一些二等基准时间、三等基准时间。 三是时间过程,也就
①
是以时间为标准将战略目标分解,在不同的时间段实现具体的战略目标,最后达到
总目标。例如,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
②
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以及中共十五大提出“分三步走”实现“两个一百
③
年”的奋斗目标等, 都体现了时间的过程性。
④
由此可见,时间从来没有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中缺席。不过,时间观在国际
关系理论主要流派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学者认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时
间理解是静态的”。 这种观点是基于“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的永久性”以及“人
⑤
性和国家行为的深层次动机的永恒性”来认识现实主义的时间观。然而,现实主义
恰恰在“无政府状态的永久性”“人性和国家行为动机的永恒性”的状态下,强调
实力与时间变化的高度正相关性,即国家实力的成长必须与时间相对应,否则国家
的发展就会停滞。这应该说不是一种静态的时间观。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时间观,
笔者完全赞同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
观点,时间是国际关系的一个进程,而不同行为体在相互依赖的权力结构中进行
“分配和讨价还价”。 建构主义强调共有观念建构国际政治结构和行为体的身份
⑥
⑦
及利益, 同时有学者指出,“在论述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的发展上,
① 巴里·布赞、乔治·劳森:《20 世纪国际关系领域的基准时间:历史视角中的三次世界
大战》,赵雪丹译,《国际安全研究》2015 年第 4 期,第 34-35 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83-684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26 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4-5 页。
⑤ 袁伟华:《时间与空间:新型国际关系的时空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 年第 3 期,
第 28 页。
⑥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 页。
⑦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