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63
2022 年第 3 期
第一类是国际关系史上在时间点上表现出来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中
的时间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是瞬间性的时间,属于微观时间。这种时间主要是在
战场上对“时间差”的运用,若运用成功就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或者说可以反
败为胜,甚至获得长久的战略优势。例如,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就
是“战略时间差”运用的经典案例。公元前 684 年(鲁庄公十年)初,齐国军队进
攻鲁国,鲁人曹刿见鲁庄公。《左传》对战争前的描述比较详细,诸如有人问曹刿
为什么要“掺和”、凭什么去作战等一系列问题,但对战争的描述非常简单,没有
任何赘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文章只用了“鼓之”“未可”“可矣”“逐齐师”几个词
①
语,就把战争中的“时间差”完整地刻画出来。战争结束后,通过鲁庄公与曹刿的
简单对答阐述了把握“战略时间差”的具体情况,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场战役的历史背景,是齐桓公为称霸诸侯而对周边各诸
②
侯国进行征讨。此前,齐鲁之间爆发了干时之战(公元前 685 年),鲁国大败。接
着就是长勺之战,实际上,鲁国已经国力疲弱,根本无力抵抗齐国的进攻。然而,
曹刿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最终打败了齐军。 而造成“敌疲”的重要策略
③
就是运用“战略时间差”,最终以弱胜强。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根本改变了齐桓
公的争霸策略,即从军事征讨转变为威望征服。20 年后,尽管齐国霸权已经确立,
但鲁国并没有因此受到威胁,相反,鲁国因长勺之战而利用“战略时间差”,以弱
胜强,既改变了齐国的霸权策略,也维护了鲁国的长久安全。
第二类是国际关系史中在时间段上表现出来的“战略时间差”。这样的“时间
差”一般不易让人理解,往往被认为是暂时妥协或忍让,而不是“时间差”。然而,
时间段上的缓冲实际上也是一种“时间差”,这种“时间差”的时间是宏观时间。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观点就是“以时间换空间”,这实际上就是“战略时间差”的运
用,而且这的确是一种宏观时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详细分析了中国和日本各
自的国情和特点,从而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方针,并将持久战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
①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闵公》(修订本),中华书局 2016 年版,第 199 页。
②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闵公》(修订本),中华书局 2016 年版,第 200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03 页。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