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64
“战略时间差”与中国的战略安全
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就是时间段上的“时间差”问题。日本处于
①
进攻阶段的时候,中国由于实力弱小,所以利用广大空间暂时避开日本的锋芒,等
待进攻时机;当日本的实力被拖垮之后,中国的实力却因抗战而获得增长,这时候
就是中国进攻的阶段。如果把抗战的三个阶段压缩为时间点,我们就会发现很像游
②
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的战术。 另外,毛泽东还强
调“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以及“我
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把战略宏观时
③
间观念与战术微观时间观念的“时间差”有机结合,是战争辩证法与“时间差”意
义上的辩证法最成功的运用。
第三类是时间过程上的“战略时间差”。这个时间过程既可能是微观时间也有
可能是宏观时间。任何博弈都是处在具体的时间过程中,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没有
把握好“时间差”就有可能导致博弈失败;反之,则会扭转乾坤。例如金门炮战案
例。早在 1958 年 7 月 18 日,毛泽东就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 但 7 月 27 日,
④
毛泽东却决定暂时放弃炮击行动,原因是担心美国对中国的炮击行动作出激烈反应。
随后,毛泽东成功地运用了战略时间差策略。7 月 31 日,赫鲁晓夫在中国的周密
部署下秘密来到了北京。8 月 3 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签署《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
谈公报》。随后,会谈公报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会谈,会谈就目前国
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以
及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
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 回到莫斯科后,赫鲁晓夫在第二天召开的苏
⑤
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报告了中国之行的成果,会议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富有成效
的、良好的访问”。在大规模的宣传中,苏联舆论强调这次会谈具有历史意义。苏
联的这些举动都在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中。毛泽东如此行动就是想给外界造成一种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62 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1 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84、485 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393-394 页。另外还可参见张爱萍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当代中国出
版社 1994 年版,第 193 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
版社 2003 年版,第 853 页;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92 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01 页。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