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66
“战略时间差”与中国的战略安全
的效果。
1. 案例一:南梁之难
战国时期,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和励志图强而名载史册,经桂陵、马陵两役
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而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被打败,十年后恢复了元气,开
始对外进攻。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召集了一次诸侯盟会,但韩、齐两国没有赴会,
于是魏惠王下令围攻韩国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策略就是把
握“战略时间差”。此策略是田忌提出的,他认为,在韩魏两国之兵都没有疲敝的
情况下,齐国援助韩国,就等于是代韩国受魏国军队的攻击。齐国应该暗中答应救
助韩国,让韩国奋力作战。等到双方进入消耗战阶段,韩国支撑不住的时候,齐国
再出手援助也不迟。韩国果然在获得齐国承诺的情况下与魏国展开了激战,结果五
战五败。于是齐国对魏国宣战并出兵,魏国战败,从此走向衰落。
①
这个博弈步骤是:魏国攻打韩国的南梁——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暗中答应
援助韩国,刺激韩与魏拼搏,但齐国却迟迟不出兵——韩魏酣战以后,双方都已疲
敝——齐国出兵援救韩国,魏国战败。博弈中,齐国在微观时间意义上精准地使用
了“战略时间差”,既援助了韩国并使其因此感激齐国,也彻底削弱了魏国,魏国
名将庞涓被射死,魏太子申被俘, 而齐国也在宏观时间意义上使用了“战略时间
②
差”,使齐国重新称雄于诸侯,开启了称霸东方的时代。
2. 案例二:秦攻宜阳
公元前 308—前 307 年,秦国攻打韩国宜阳,周赧王非常担心紧靠周的秦国因
此独大,这对周来说是绝对不安全的。因此,周君问计于赵累。赵累同样运用了“战
略时间差”博弈,其步骤是:首先,秦国攻打韩国宜阳,东周担心秦国独大而不
安全。其次,楚国是秦国的最大对手,周君劝楚将景翠援助宜阳——到这一步骤,
博弈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从秦韩两国博弈转化为秦楚韩三国博弈,目标还是宜阳。
再次,楚将景翠出兵援助宜阳引发了新的博弈:秦国大为惊恐,害怕景翠趁秦军
疲惫进行袭击,赶紧把煮枣献给景翠;韩国也因此重谢楚将景翠;东周感激楚将
景翠。最后,博弈的结局是,“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③
在整个博弈框架中,时间虽然延续了大约一年,但从事件本身来看,是微观时间的
博弈。最初只是秦韩在宜阳问题上的博弈,但博弈对象的敏感性极高,使得东周、楚国
① 刘向集录:《战国策·齐一》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5-317 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二》卷第二,岳麓书社 2015 年版,第 15 页。
③ 刘向集录:《战国策·东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7 页。
· 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