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70

“战略时间差”与中国的战略安全


            年,英国的海外投资存量累积已达 10 亿英镑。”   不难看出,大英帝国在产业保
                                                          ①
            护和自由贸易之间所利用的“战略时间差”,才是它成为 19 世纪世界霸权国的最
            直接的原因。

                 2.  美国
                 美国的崛起固然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科技革命有重要关系,科技革命也
            的确是关键性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美国“巧用战争的时间”,   也就是本
                                                                             ②
            文所说的“战略时间差”。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步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迅速崛起为霸权国,成功地取代了大英帝国维持百年之久的世界霸主地位。这固
            然是因为美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时机,但也由于美
            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准确地把握住了“战略时间差”。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战略博弈:第一步,战争爆发后,美
            国总统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于 1914 年 8 月 4 日发表“中立”声明,
            这使美国从协约国的军火订货中获得了刺激经济的生产能力。第二步,经过三年的

            战争之后,协约国处于劣势,英国被削弱,也意味着英国在未来将无力成为美国的
            竞争对手。第三步,德国的优势显现(“无限潜艇战”),可能威胁美国未来的主
            导国地位,于是美国于 1917 年宣布参战。第四步,抢占国际道义高地,倡导“正
            义与和平,反对自私与专制”。

                 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战略博弈:第一步,宣布“中立”和“不干
            预”。第二步,1940 年法国沦陷,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战争在欧洲不断扩大;
            伦敦大轰炸,欧洲大国都被削弱,英国首相丘吉尔急于争取美国支持,但美国继续

            要挟英国:美国可以参战,但英国必须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三步,珍珠港事件爆
            发,美国最终决定参战。
                 从上面的情况看,美国将宏观时间与微观时间的“战略时间差”运用得非常娴
            熟,而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博弈几乎如出一辙,先是“中立”,在交战双方消

            耗差不多的时候,传统大国已经被战争削弱,而战争的强势一方有可能成为未来的
            主导国时,美国借助于传统大国的“势”又抢占国际道义高地,努力摧毁战争中崛
            起的另一方,从而达到稳操胜券和战后稳占霸权国地位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①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梅俊杰译,中央编译出版
            社 2016 年版,第 135 页。
                ②  胡键:《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技术革命与国家的命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
            年第 2 期,第 189 页。
            · 68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