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75
2022 年第 3 期
起国取代霸权国主导国际体系不是靠崛起国单方面争取的,而是实力发展的自然过
程。因此,急躁的民族主义情绪强势上升,反而会强化外部的各种“中国威胁论”
的色彩。这显然对中国不利。
第二,中国的国际责任,即中国在多大程度上以及什么时间能够为世界提供
国际公共产品。关于中国责任,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指出,“中国是联合
国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而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的责任就是“三
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
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 迄今为止,中国责任的这些内
①
容没有改变,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当时,中国主要处于学习国际规
则和消费公共产品的阶段。然而,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
中央,因此中国开始承担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整
体性地否定既有的公共产品而全面创新公共产品,还是让既有的国际公共产品继
续发挥作用,并在其没有覆盖的领域进行公共产品创设?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
该以自己的方式全面创新国际公共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制度性替代”,在国际
②
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去美国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秩序”提供了包括
“保障安全、维持经济开放和稳定以及支持形成该秩序的规则和机制”, 因而
③
“新兴大国不可能以替代的方式构建全球秩序”,“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合
作对于全球治理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去美国化”显然具有某种浪漫主义
④
的色彩,而后一种观点似乎为中国责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而对于这种方
式,时间在其中依然是关键性的要素,即延长既有国际公共产品的时间,使它的
取向彻底展现出来,从而使国际社会对新的公共产品产生新的更大的期待。这
样的“战略时间差”,会为中国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所创新的国际公共产品提供更
大的正当性,从而对“中国威胁论”产生重要的消解作用,这样中国将会获得更
大的安全感。
第三,中国的成长路径。关于大国成长路径和方式,有学者提出了“物质性
成长”和“社会性成长”,认为物质性成长包括国家对于领土、资源、海洋、市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15 页。
② 和平:《2013 年:世界开始“去美国化”》,《新视野》2014 年第 1 期。
③ John Ikenberry, Liberal Leviathan: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ld Order, Prnceton: Pr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6-27.
④ 阿米塔·阿查亚:《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袁正清、肖莹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7-8 页。
·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