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76
“战略时间差”与中国的战略安全
场、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物质性资源的追求;而社会性成长是指“大国的发展
必须以主流国际规范、国际法等国际政治文化为依据,以维持和建立反映时代
要求的世界秩序为出发点,将履行国际规范与国际责任界定为国家利益,运用
合法的国际交往手段谋取综合国力,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威望,进而成
①
长为国际社会主要成员的过程”。 这两种成长的方式与笔者提出的“工具性崛
起”和“制度性崛起”大体一致。 从这两种崛起的方式看,中国能否跳出“国
②
强必霸”的历史规律,关键要看中国能否坚持实现“社会性成长”和“制度性崛
起”。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外交要为内
部发展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今天成长起来的中国更加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③
甚至以中国的发展来“反哺”世界,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否则,中国就
必然遭到西方国家对中国“新殖民主义”和“霸权扩张”的指责。不少学者认为,
在中美关系处于困境、美国霸权力量衰落的时候,中国应该有中国的全球化方
案和创新全球治理机制。 还有学者甚至主张中国要采取“有所作为”的方式来
④
主导新型全球化进程,与美国彻底“摊牌”。 也正因如此,中美之间的矛盾在
⑤
双方各自内部的极端情绪绑架之下越来越尖锐,也越来越难以使中美关系重回
正轨。而“制度性崛起”就特别强调既有国际规范、国际法等国际政治文化在新
力量格局中的“时间性”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所体现的是,中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博弈策略、中国的国际角色
扮演技巧和中国在大国成长路径的选择上,就如何把握和运用“战略时间差”所展
现出来的战略智慧。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遵循用“和平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来克服急躁偏执的民
族主义情感之战略原则。也就是说,经典著作中的“两个必然”要放在两种制度更
① 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4 页。
② 胡键:《角色、责任、成长路径:中国在 21 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57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8 页。
④ 例如,王公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上海行
政学院学报》2021 年第 5 期;杜鹃:《全球治理与国际新秩序构建的中国路径》,《人民论坛·学
术前沿》2020 年第 1 期(下),等等。
⑤ 例如,王燕、陈伟光:《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转型》,《学术界》2018 年
第 4 期;王文:《C20:中国主导全球治理的首轮探索——来自智库层面鲜为人知的故事与思
考》,《对外传播》2016 年第 9 期,等等。
· 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