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5期
P. 64
美国对华常规威慑战略的调整
(二)重视对中国进行拒止性威慑
在理论研究中,一般把威慑划分为惩罚性威慑(deterrence by punishment)
和拒止性威慑(deterrence by denial)两种类型。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①
Mearshemer)认为,前者旨在通过扬言摧毁对手的人口和工业来阻止对手的行动,
后者旨在使对手信服不会在战场上达成目标。 就内涵而言,惩罚性威慑的对象可
②
能更加广泛,并非一定局限于对手的人口和工业,同样包括针对其他社会层面的报
复和击败对手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只要扬言通过军事力量惩罚对手便可视为一
种惩罚性威慑。拒止性威慑则是一国希望拥有一定实力,使对手相信它可以通过扩
大或延长战争,从而使对手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因此,拒止性威慑起作用的核心逻
辑在于,通过消耗战略增加对手采取行动的成本,使其以低成本达成速胜的希望破
灭。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在全球居于主导地位,惩罚性威慑和拒止
性威慑都是美国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中国常规威慑能力的上升,美
国对中国进行惩罚性威慑的基础受到侵蚀,因此更加强调拒止性威慑的重要性,通
过让中国相信无法赢得战争来劝阻中国在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冒险行为。
为此美国战略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主要包含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威慑的机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既有的威慑战略难
以满足美国的需要。威慑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即通过
具体的军事战略将信号清晰地传递给对手。不过,美国的威慑战略似乎经常失灵。
理查德·贝茨(Richard Betts)认为,威慑的逻辑在冷战后失灵了,美国赖以赢得
冷战的防务政策表现得非常糟糕。 无独有偶,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Andrew F.
③
Krepinevich, Jr.)也提出,随着技术和地缘政治的发展,美国冷战后在军事上无可
④
比拟的主导地位已经终结,通过威慑来遏止侵略变得愈加困难。 事实上,威慑当
然有可能会失效,但其原因大多并不在于威慑自身的问题,而是制定威慑战略的决
策者出现了问题,忽视了威慑需要根据具体情景变换模式。
第二,美国通过惩罚来威慑中国的效力已经大幅下降。何理凯(Eric
① Glenn H. Snyder, Deterrence by Denial and Punishment, Princeton, N.J.: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59.
② 约翰·米尔斯海默:《常规威慑论》,阙天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 页。
③ Richard K. Betts, “The Lost Logic of Deterrence: What the Strategy that Won the Cold War
Can—and Can’t—Do Now,” Foreign Affairs, Vol. 92, No. 2, 2013.
④ Andrew F. Krepinevich, Jr., “The Eroding Balance of Terror: The Decline of Deterrence,”
Foreign Affairs, Vol. 98, No. 1, 2019.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