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
P. 19
2023 年第 1 期
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不具有本体论意义,宇宙演化作为一个整体在本体论意义上
是“和合共生”的。
第二,“和合共生”的本体论意义体现在地球生态演化的规律中。地球生态是
一个共生系统,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依存与制约”“循环与再生”“适应与
补偿”的“和合共生”状态。生物学家在研究“共生交换”中发现,细胞间的吞噬
不是“消化”对方,而只是在细胞内部建立一种稳定、融合的共生关系,并产生出
一个新的更为复杂的细胞。同样,动植物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共生关系,它们围绕生
存而建立共生关系。生物的“和合共生”关系是各方既不为同一资源竞争,也都有
互相弥补缺陷的倾向。事实上,人类的农业就是人类与经过驯化的植物和动物之间
的“和合共生”关系的建立。 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表明人类意识
①
到只有与生态环境“和合共生”,才能保住自己作为生态圈中的生存可能。无论是
细胞的共生还是动植物的共生,抑或是人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共生,“和合”是生态
系统整体所具有的本体性特征。地球生态系统中虽不乏“竞争共生”现象,但对于
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来说,“和合共生”才是其演化的本质所在。
第三,人类安全的总体趋势也符合本体意义上的“和合共生”演化规律。人类
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虽有各自特征,但把历史演进连贯起来,就会发现一条“类
群—和合”规律:即以“战争—竞争—竞合—和合”为节点的阶段性标志构成了“安
全抛物线”的上升趋势,国家间关系也不断从战争走向竞争,从竞争走向竞合,再
从竞合走向和合。
②
人类社会的共生形态可分为“和合共生”“竞合共生”“竞争共生”以及体现霍
布斯文化的“敌手共生”(adversary symbiosis)。 “和合共生”在价值取向上较
③
其他形式的共生更体现了文明演化的本质与人类发展的正向追求。中国国际关系研
究领域的“国际共生”学派强调,“共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当今世界
④
不仅国家间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且全球性的问题乃至威胁也是共生的。 但是,“‘ 共
① 哈伊姆·奥菲克:《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张敦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13 页。
② 余潇枫:《“广义安全论”的建构与可能》,《南国学术》2018 年第 1 期,第 7-8 页。
③ 关于“敌手共生”的最传统说法是军事—工业复合体。参见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
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5 页。
④ 余潇枫:《“场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治理》,载余潇枫、魏志江主编:《中国非传统安全
研究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2-33 页;郭树勇:《文明互鉴与
大国“论战”双重背景下的国际共生理论:一种理论史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 年 8 月
26 日,http://ex.cssn.cn/mkszy/yc/202108/t20210826_5355630.shtml。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