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201804
P. 105

2018 年第 4 期


                                          ①
               获得资金和武器支持的情况。

                                     一  平息叛乱的必要条件


                                                                                 ②
                   本文主要研究国家政府如何打击和平息国内的武装分离主义叛乱。   特别是
               在族群叛乱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地方族群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加大了国家政府治

               理族群叛乱的难度,与国家认同相对的地方认同越突出,治理的难度就越大。族
               群叛乱的成功治理,既要实现土地的控制,也要实现人口的控制,这是治理族群
               叛乱区别于其他形式叛乱的特点之一。本文认为,相对于土地控制,人口控制的
               要求更加突出,在族群武装分离主义冲突中,国家政府和叛乱组织争夺的核心是

               对叛乱涉及区域人口的控制,叛乱的结果通常取决于哪一方能够赢得叛乱地区或
                                             ③
               族群内部的非精英的平民支持,   也就是说民众忠诚的分布情况对叛乱结果有着
                         ④
               很大影响。   在族群叛乱导致的内战中,国家政府和叛乱组织都需要争取当地民
               众的支持,因为虽然有了民众支持不一定确保成功,但没有民众支持的话,肯定
               无法成功(国家政府无法平息叛乱/叛乱组织无法实现独立),这也构成本部分寻
               找平息叛乱必要条件的逻辑支撑点。
                   国家政府要想实现平息叛乱的结果,所需的必要条件是强调人心,即能否

               帮助国家政府赢得更多当地民众的支持。如果政府无法争取更多民众支持,就
               不能有效平息叛乱。为了赢得与叛乱组织对于当地民众支持的竞争,政府打击

                  ① 资金和武器是重要的干预变量,如果叛乱组织能够获得更多或更先进的武器,那么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武器杀伤力的提升意味着同样数量的武装分子可以造成的杀伤效率更
               高,抵抗政府抓捕的能力更强。同样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叛乱组织能够获得的资金
               越多,意味着其策划和开展袭击行动的能力就越强,这些情况下叛乱组织的战斗力都会得到提
               高。族群武装分离主义运动的资金来源,很多时候来自民众主动和被动的资助以及外部援助,
               但是相对于外部势力直接军事干预支持叛乱,这种资金和武器的获得一般不足以改变双方实力
               对比的性质。
                  ② 本文对叛乱的取值和判断标准采取认定的方式,叛乱产生的判断标准是在一个自然年度
               内叛乱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 100 人;叛乱持续和升级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都是相对前一年的
               情况而言,叛乱持续是指相对前一年,第二年度造成的死亡人数持平;叛乱升级是指相对前一
               年度,第二年度造成的死亡人数成倍数以上增加;叛乱平息指的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叛乱造成
               的死亡人数下降到 100 人以内并能持续保持五年或以上。
                  ③ David Mason, “Non-elite Response to State-sanctioned Terror,”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42, No. 4 (December 1989), p. 476.
                  ④ Lisa Hultman, “Battle Losses and Rebel Violence: Raising the Cost of Fighting,”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9, No. 2 (April 2007), p. 207.
                                                                                    · 103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