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201804
P. 131
2018 年第 4 期
①
运动中形成由多个社会群体形成的抗议者联盟。 根据既有的研究,在本文所选取
的埃及与突尼斯两个案例中,都出现了明显的“革命联盟”的特征,呈现出明显的
跨阶级和跨意识形态的特点。一方面,在参与政治运动的群体中,既有律师群体、
社会组织等中产阶级,也有以小商贩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在埃及和突
尼斯的抗议人群中,既有许多秉持世俗理念的世俗反对派,同时还有相当多的政治
伊斯兰势力(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正是在多个阶级和群体的合力下,埃及和
②
突尼斯的“颜色革命”才可以取得成功。 故而,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本文所分析
的埃及与突尼斯的运动参与者。
其次,相比较于传统的革命研究理论,“革命联盟”这一概念并没有将参与者
③
群体视为铁板一块, 将运动的参与者群体从单一的社会集团变成了不同阶级、利
益集团与政治派系之间组成的联盟。此概念提出使得研究者的分析下沉到“革命集
团”内部的博弈之中,并将联盟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作为研究重点。本文所讨
论的“革命者的失望”,其实也是“革命联盟”内部各种群体博弈竞争的体现。因
此,将本研究的因变量放置在“革命联盟”这一概念框架下讨论可以提升其理论思
考程度,并且通过“革命联盟”的讨论,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确定本文与既有研究的
关系及其可能的贡献。
第二,在研究范畴上,本文讨论的“革命者的失望”,属于“革命联盟”在胜
利后分裂问题的一部分。在既有的对“革命联盟”的讨论中,主要存在三大主题,
① 对于“革命联盟”的讨论,可以参考 Jeff Goodwin, No Other Way Out: State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1945-19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Boston: Addison-Wesley, 1978; John Foran, “A Theory of Third
World Social Revolutions: Iran, Nicaragua, and El Salvador Compared,” Critical Sociology, Vol. 19,
No. 3 (July 1992), pp. 3-27; Jack Goldstone,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y Theory,”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 No. 1 (June 2001), pp. 139-187; Dan Slate, Ordering
Power: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Authoritarian Leviathans in Southeast A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② Mark Beissinger, Amaney Jamal and Kevin Mazur, “Explaining Divergent Revolutionary
Coalitions: Regime Strategies and the Structuring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unisian and Egyptian
Revolu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48, No. 1 (October 2015), pp. 1-23.
③ 这类研究,通常认为革命是单一的一个社会群体推翻另一个统治集团阶级的过程,参见
Theda Skocpol, 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毛泽东同志对于革命的经典定义也认为“革命是一
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载《毛泽东选
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44 页。
· 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