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1902
P. 11
从共存安全到共生安全:基于边境安全特殊性的思考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又有其特性:一是“共生”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互利性;二
是“共生”表明相互依存的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形成的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
①
关系; 三是“共生”成为一种动态平衡,使得各主体相互间虽有竞争而不失控,
②
而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和平共处”。 因此,这种“共生”已经超越了共同规避
危险的范畴,而是更着眼于未来的共同发展。边境开放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正适合了
“共生”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从安全方面来看,传统意义的边境与国家政权稳定和领土安全紧密相关。边境
作为国家政权安全和领土安全最敏感的地带,其安定与否连接着一个国家的最基本
命脉与安危,领土划界争端、边境安全问题等引发的边境不稳定往往给国家安全带
来颤动。然而,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下,边界的
传统功能变得弱化,边境形态和边境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转变,边境形态从旧
有的屏蔽型边境转向中介型边境,并通过自身的地理优势摆脱封闭的边境思维,发
挥其“开放作用”,边境也从过去对安全的单纯强调转为当前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的共同需要。因此,随着国家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在边境这个独特的空间场域,
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境区域,不同国家的资源、人员、文化、技术等进行着跨境的交
流,甚至是重新的整合和社会性的重构,在跨境区域,利用其地缘的优势出现对共
同发展和共同进化的追求,使原来为了“防范危险”的“共存”特性逐渐向以发展
为导向的“共生”特性转变。
可以说,“共生”的特性相对于国家关系来说,边境地区体现得更加明显和切
合实际。将这种“共生”理念引入边境安全的研究之中,不仅可以弥补国内外在边
境安全研究中偏重实践而理论不足的缺陷,同时,“共生安全”理念的提出也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安全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
③
边境安全, 而在现实边境安全的发展变化中也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加强研究。因
此,本文试图从边境形态变化和边境安全特殊性入手,提出“共生安全”的新概念,
并与以往的共存安全相比较,对安全理念进行深入探讨,为未来安全问题的研究提
供参考。
① 洪黎民:《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载《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 年第 4 期,
第 53 页。
② 任晓:《论国际共生的价值基础——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三》,载《世界经济与政
治》2016 年第 4 期,第 4-28 页;杨洁勉:《中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外交理论准备:阶段性使命和
建构性重点》,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 年第 5 期,第 4 页。
③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2 页。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