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1902
P. 16
2019 年第 2 期
的二十年间,全球任何角落的国家边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模
①
糊’”。 在全球化的顺向推势下,跨国资本流动以及跨界交易的类型大幅度增加,
各国的国民经济卷入全球经济体系中,边境地区迎来更加多样和多种类型的发展机
②
遇。 在边境地区不存在划界争议的前提下,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它所具备的跨界
性和邻国性,或是观念、民族、文化的相通性时,边境这个空间场域更容易承接跨
境或跨界行为,邻国之间更多倾向于合作而非军事对抗。而且两国的边境城市之间
也逐渐往来密切,合作多以通过签订合作备忘录、或者民间开展的文化交流等形式
逐渐展开。同时,全球化进程打破国界的地理限制及边境的屏障作用,不仅促进了
边境间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而且全球化促使传统政治地理空间的
③
外缘成为了前沿,有时会直接面临矛盾和冲突。 其次,我们所说的外力作用还表
现在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周边政策的调整。全球化带动了地区化的发展,
使一些国家处于边境地区的次国家政府为了地区发展而积极地加入到国际交往中
来,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平行外交理论”“多层外交理论”,甚至以市场为中心
的“地区国家论”都盛行起来。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也不断发生改变,边境的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去边界化”现象明显。稳定
的周边安全环境以及边境地区独有的动态特征和空间,有助于中国开展并大力推进
④
跨国跨境的次区域合作机制等周边合作机制。
国家对外政策的引导使“软边界”发生扩散。关于“软边界”的概念是西方学
者首先提出来的,主要指边境管理模式的变化,意指边境地区邻国之间在政治信任、
经济交流、非军事化基础上的友好合作,目的是减少冲突,促进共同发展。以色列
外长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曾在《新中东》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的是
软边界,而不是水泄不通的硬边界。边界不是围墙,我们不需要围墙将自己封闭起
⑤
来,这样无论如何都不会巩固边界两侧的国家主权。”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
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从中国角度来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全
① Xiangming Chen, As Border Bend Transnational Spaces on the Pacific Rim,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p. 4.
② Nicholas J. Faleris, “Cross-Border Securitized Transactions: The Missing Link in Establishing
a Viable Chinese Securitization Market,” International Law, Vol. 26, No. 1, 2005, p. 201.
③ 白利友:《国家治理视域中的边疆与边疆治理》,载《探索》2015 年第 6 期,第 30 页。
④ 石源华、肖阳:《中国周边形势新特点与周边外交新思考》,载《当代世界》2018 年第 8
期,第 13-17 页。
⑤ 张保平、牛继承:《软边界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载《武警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
第 5 页。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