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5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45

“反恐”战与以色列军事伦理的嬗变

            这次战争中,以色列高层明确反对“旁观者无辜”的观点。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
                                                                               ①
            (Tzipi Livni)称,“如果你与导弹同眠,你醒来后可能发现另一枚导弹。”   在“第
            二次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国防军为减少伤亡,频频出动军机从高空轰炸。对黎

            巴嫩达西亚地区狂轰滥炸也成为以色列国防军强力“反恐”的一个血腥先例,被称
            为“达西亚主义”(Dahiya Doctrine)。时任以色列北部战区司令加迪·埃森科特(Gadi
            Eisenkot)称,2006 年发生在达西亚地区的情形将发生在以色列军事打击的任何一

            个村庄。“我们将动用不成比例的武力并导致大规模损毁破坏。从我们的立场来看,
            那里不是平民村庄,而是军事据点。这不是建议,这是计划。”
                                                                      ②
                 “铸铅行动”被视为以色列国防军改写“反恐”战行为模式和规则的重要一步。
            从“铸铅行动”开始,以色列国防军变得不太愿意为减少巴勒斯坦平民伤亡而危及

                         ③
            自己的士兵,   而是保障以色列士兵生命安全优先于巴勒斯坦平民。“铸铅行动”
            中,以色列吸取了“第二次黎巴嫩战争”的教训,进一步减少己方军人的伤亡以避
            免政治失败。此外,以色列也希望借此重创哈马斯并重新确立军事“威慑”的有效

            性。由此,以色列国防军对动用武力的限制进一步放松。其一,以色列国防军大量
            运用火炮等重型武器对敌实施远程打击,还使用了被国际法禁止的白磷弹。其二,
            以色列国防军在动武方面进一步向下授权,要求士兵更有进攻性,并给予更大的开
            火自由度。在不确定对方人员是否有威胁,或者怀疑敌方房屋藏有武装分子时,士

            兵都可以开火。在信教士兵中影响巨大的索罗莫·艾维奈(Shlomo Aviner)拉比公
                                                                    ④
            开宣称,“对残忍的敌人仁慈,就是对单纯诚实的士兵残忍”。   其三,对哈马斯的
            打击面扩大,军事、政治和民用目标的区分度进一步模糊化,并将哈马斯所有人员

            均视为“恐怖分子”。2008 年 12 月 27 日,以色列空军轰炸了正在参加毕业典礼的
            巴方民警学员,炸死 48 名年轻学员。其四,对于那些经过警告后仍不撤离恐怖分
                                                            ⑤
            子毗邻地的平民,就被视为哈马斯的“志愿人盾”。

                ① Daniel Byman, A High Price: The Triumphs & Failures of Israel Counterterror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54.
                ② Daniel Byman, A High Price: The Triumphs & Failures of Israel Counterterror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63.
                ③ Daniel Byman, A High Price: The Triumphs & Failures of Israel Counterterror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338.
                ④ Daniel Byman, A High Price: The Triumphs & Failures of Israel Counterterror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198.
                ⑤  George  E. Bisharat, “Violence’s Law: Israel’s Campaign to  Transform International  Legal
            Norms,”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42, No. 3, 2013, pp. 68-84.
            · 13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