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51
“反恐”战与以色列军事伦理的嬗变
①
展国际习惯法。 他们提出,关于战争的传统国际法共识适合于传统的战争,而不
适合“反恐”战。在“反恐”战下,互惠不存、限制不存、区分不存,国际法难以
适用。因此,国际法不可教条化,需要重要补充以发展一种适于当下的国际法理念。
三 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除了反以武装组织的策略改变,以色列国内社会政治右倾化趋向正是以色列
“反恐”趋于强硬的主要内在动力。以色列奉行全面义务兵役制,国防军是以色列
社会的缩影。长期以来,以色列国防军高度尊重军人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差异,
倾向于将相似倾向的军人集中编入同一团队。即使在 2005 年开始对信教士兵实施
分散化,也仍然存在信教士兵与世俗士兵“大混编、小聚合”的情形。而且,以色
列国防军还有着“向下授权”的传统,基层指挥官在规制的实施方面有很大的自由
度。由此,不同指挥官及其团队对具体规范的理解和落实方面往往出现差异,松紧
不一。这些还导致以色列社会政治的右倾化、宗教化因素极易渗入以色列国防军,
推动以色列“反恐”在实践和规范上一再右转,日渐偏离传统的“洁净武装”信条。
“洁净武装”信条主要体现为以色列“建国一代”的价值观。“建国一代”主
要来自欧洲,奉行自由主义乃至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工党、基布兹等左翼社会政治
机制来影响以色列的发展方向。在建国以后很长时期内,基布兹等左翼社会运动为
以色列国防军提供的成员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超其在以色列人口中所占据的比例。加
入国防军,成为能够保家卫国、坚强英勇的“希伯来人”“沙布拉”(Sabra,即
沙漠中的仙人掌),是那一代人的荣耀。他们的理想是将以色列建成一个西方式的
世俗、民主国家。
但自 20 世纪末期以来,“建国一代”逐渐退出社会政治舞台,中左翼阵营以
及基布兹等相关组织持续衰落,世俗、进步的锡安主义和以色列逐步走向终结。随
着“后英雄”时代和“后锡安主义”时代的到来,世俗、中产阶级背景的以色列年
轻人参军和参与战斗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无论从人口占比还是政治影响来看,右翼的、宗教民族主义的势力
都在迅速膨胀。21 世纪以来,主导以色列政坛的大多为利库德集团与“犹太家园
党”等其他极右翼政党的联盟。“信仰者集团”(Gush Emunim)所代表的宗教锡安
① Asa Kasher and Amos Yadlin, “Determining Norms for Warfare in New Situations: Between
Military and the Laws of War,” Military and Strategic Affairs, Vol. 5, No. 1, 2013, pp. 95-117.
·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