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85
国家安全治理的内外整合:以打击“东突”恐怖主义为例
追根溯源,“国家安全”作为一个概念是二战接近尾声时才被美国人提出来的。
1943 年,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提出,一个国家在不需要
牺牲合法利益以避免战争或即便遇到挑战也有能力以战争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时,
①
它就是安全的。 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国家安全被理解为免遭军事攻击的
威胁,主要指避免战争的状态和以战止战的能力。不难看出,这个概念的特点是:
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认识和判断国家安全形势,并将安全关注的焦点锁定在对外军
事安全。
二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旋
即陷入持久对抗的状态。双方不仅存在军事上的相互威慑,也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
激烈较量:西方国家积极构筑防止共产主义思潮侵袭的“防疫线”,苏东集团高度
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于是,国家安全又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政治安全的含义,
即免遭敌对国家的政治胁迫。因而,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国家安全主要是指
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即我们今天常说的传统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维护国
家安全的目的是使民族国家免遭军事威胁与政治胁迫,这种对传统安全的界定基于
民族国家地理边界的划定,具有外部指向性。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到冷战结束,
威慑并制止敌对国家造成的外部威胁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内涵。民族国家通过确
立边界来明确自己的领土范围,同时赋予生活于特定领土边界范围之内的公众以公
民权。每个国家都有权对自己的公民进行治理而不受外来干涉,同时领土与主权也
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核心考量。
二 迈向后工业社会:国家安全的内外整合
在工业革命中,科学、理性的精神使蒸汽机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缩短了世界的
地理距离,密切了各国的交往与联系,改变人类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国家把科技
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催生了飞机、大炮等先进武器。长距离、大杀伤
力武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涂炭。在二战临近结束之际,美国
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枚原子弹,标志着热核武器的诞生。这些都决定了这
样一个事实:相对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诞生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
更为复杂、更为不确定,同时也更加具有致命性。
① Joseph J. Romm, “ 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Nonmilitary Aspects, Pew Project on
America’s Task in a Changed World (Pew Project Series)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93, p.122.
· 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