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88
“伊斯兰国”核心意识形态的渊源和实践
斯兰教义及政治思想,这是在“圣战”运动实践的不断推动下形成的,这一过程经
历了从“吉哈德”到“圣战”的政治化以及“圣战”的暴力恐怖化两个阶段。
1. 从“吉哈德”(Jihad)到“圣战”(the Holly War):政治化
“圣战”一词是由阿拉伯语“吉哈德”转变而来,它的含义也是最为伊斯兰教
法学者和研究伊斯兰以及相关问题的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为更加明晰地论证
“圣战”的含义是怎样由“吉哈德”朝着政治化以及最终的恐怖主义化演化的,有
必要先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追溯一下该词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看到“圣战”一词
的演化路径,也可以正本清源。“吉哈德”一词来源于《古兰经》,并在《古兰经》
中被多次提及。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期,从他的言行中,“吉哈德”被
定义为“为主道而奋斗”。这种奋斗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种是伊斯兰的信徒们同自
己的私欲进行斗争,这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内省和修炼;第二种是出于自卫目的而
进行的同“不信道者”以及“多神信徒”的战争。由于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中封印
先知的地位,因此在他去世之后,使伊斯兰失去了教法和教义的解释者,于是“乌
里玛”阶层(Ulemma)逐渐形成并承担了这一职能。在宗教学者和教法学家们看
来,“吉哈德”一词依然保持了穆罕默德对它的定义,只不过更加强调的是个人内
省的一方面、而放弃了实际斗争的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的战争在“哈里发帝国”
向外扩张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对外传播,因此教法学者们以“吉哈德”
来定义这些战争,从而赋予这些战争以合法性,由此也赋予“吉哈德”政治含义。
即便这种情况发生了,但是依然有学者指出,前现代的帝国并不像现代国家拥有领
土和清晰的主权意识,对外征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防御目的,因此从这一意义
①
上来讲这些“吉哈德”依然可以被当作是防御性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此种
意义上的圣战,本质上是一种国家行为,并不是个人可以随意发动的。
在恐怖组织/实体和极端主义者滥用“圣战”这一词汇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其
内涵进行实用主义性质的借用,而这一工作就是他们从历史上的宗教学者和教法学
家们的著作中去截取他们的只言片语,并从中攫取理论资源,由此形成了“圣战”
理论的谱系。而这一谱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理论家就包括伊本·泰米叶(Ibn
Taymiyah)和穆罕默德·伊本·瓦哈布(Muhammad Ibn Abdul Wahhab)等人,他
们所创制的教法判例的被借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圣战”的政治化。这种政治化的
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倾向当中:第一,将“圣战”判定了每一个穆斯林都必须
① Mohammad Hassan Khalil, Jihad, Radicalism, and the New Athe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20.
· 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