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89

2019 年第 4 期

               履行的义务,而个人义务则指向对信仰群体的忠诚。这一判例始自泰米叶,他认为
               在伊斯兰世界持续遭到蒙古人入侵的情况下,“圣战”对于伊斯兰信徒来说不仅仅

               是一种集体义务,更是一种个人义务。                  ①
                   第二,由净化和纯洁宗教到净化社会的主张。由于伊本·泰米叶对伊斯兰的看
               法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混合主义,提倡宗教的净化和纯洁,因此他发布“法特瓦”
                                                       ②
               (Fatawa)否定了蒙古人的伊斯兰信徒身份。   即便在泰米叶所发布的有关“圣战”
               的教法判例中,“圣战”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一种抵抗侵略的自卫性行为,但与此
               不同的是,瓦哈布认为为了净化社会、完善宗教的纯洁性,伊斯兰信徒必须要对各
                                                                                     ③
               种不符合伊斯兰教法和教义的行为和事物主动出击,以彻底实现社会的净化。   由
               此可见,瓦哈布对“圣战”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完成社会净化的政治工具。他们进

               行的这些教法判例也被历史上各种极端思想持有者所利用,从而为肆意否定其他信
               仰者的身份,滥用“塔克菲尔”(Takfir)认定来否定群体身份,贬低乃至杀戮其他
               信仰者甚至是挑起教派冲突而进行合法性辩护。

                   第三,发动和解释“圣战”的随意性。瓦哈布使“圣战”变得更加随意化和个
               人化。泰米叶强调的防御侵略性质的“圣战”依然是一种国家行为,代表国家主权
               的君主而非其他个人享有发动“圣战”的权力,作为每一个信徒个人义务的“圣战”
                                         ④
               则体现了臣民对国家的忠诚。   瓦哈布则认为发动“圣战”的权力在宗教领袖手中,
               无论何时,只要宗教领袖认为发动“圣战”有利于宗教本身,即可宣布发动“圣战”。
               除此之外,瓦哈布同泰米叶一样,也认为进行“圣战”是每一个伊斯兰信徒的个人
                                                                                ⑤
               义务。每一个信徒还要听从宗教领袖的召唤,积极响应“圣战”号召。


                  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泰米叶在做“圣战”的判例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因此他更加
               强调“圣战”的战争内涵,认为“圣战”更多是一种同反抗异教徒侵略者、维护伊斯兰信徒国家
               的战争行为,而反抗的对象在当时也是有具体所指的,即入侵伊斯兰世界的蒙古人。
                  ②  关于伊本·泰米叶对“圣战”的诠释,可参见吴云贵:《回望历史长河中的“赛莱菲耶”》,
               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 年第 4 期,第 9-10 页。关于伊本·泰米叶反对苏菲主义等混合主义的
               态度和理由可分别参见敏敬:《伊本·泰米叶的时代及其思想》,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 年第 4
               期,第 119-120 页;李晓瞳:《伊本·泰米叶与苏菲关系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2018 年第 1
               期,第 169-181 页。
                  ③  参见吴云贵:《回望历史长河中的“赛莱菲耶”》,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 年第 4 期,
               第 11-12 页。
                  ④  在发动“圣战”的权力问题上,泰米叶提出了这一权力在于穆斯林君主,没有君主的命
               令,就不能发动“圣战”,这也极大地制约了进行“圣战”的随意性。
                  ⑤  参见吴云贵:《回望历史长河中的“赛莱菲耶”》,载《世界宗教研究》2016 年第 4 期,
               第 11-12 页。
                                                                                     · 87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