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90
“伊斯兰国”核心意识形态的渊源和实践
总体来说,伊本·泰米叶等人对“圣战”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论述,更多是以教
法判例的形式进行讨论的。他们发布的教法判例也是对当时历史情境的回应,并非
超越历史现实而永恒有效。但是恐怖组织/实体和极端主义者对伊本·泰米叶的教
法判例进行了去时空化,即故意忽略当时的历史环境,以泰米叶对当时历史情境的
回应来关照现实,从而强调泰米叶教法判例中“圣战”的个人义务性并放弃泰米叶
对发动“圣战”的谨慎态度。
如果说泰米叶和瓦哈布还是在伊斯兰语境下论证“圣战”的合法性,那么始于
赛义德·库特布的理论就退化成一种为暴力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这一变化很大程度
上在于,库特布赋予了“圣战”新的内涵。第一,库特布理论中的“圣战”包括两
种行动,其一是宣教行动,其二是基本上等同于武装斗争的暴力“圣战”活动。他
同时强调,从本质上讲,这两种形式的“圣战”是消除社会蒙昧状态并夺取政权的
必要条件。在武装斗争方面,库特布则强调要进行先发制人的“圣战”,他认为仅
仅通过穆斯林兄弟会所推动的或者是当权者实施的社会改革运动是无法消除社会
①
的蒙昧状态的,这一状态的消除最终必然要依靠武装斗争来实现。 第二,库特布
还提出了实施“圣战”的具体方式,即建立“信士小组”或成立“先锋队”。在他
看来,“先锋队”是实现伊斯兰“乌玛”的社会基础,通过“先锋队”在社会中的
扩展可以最终实现伊斯兰“乌玛”的复兴。值得指出的是,正是在库特布这一思想
的影响下,在阿富汗抗苏战争时期,以阿卜杜拉·阿扎姆和本·拉登为首的“穆贾
赫丁”最终在阿富汗实践了这一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以“先锋队”命名的“基地”
组织。也正是“基地”组织在“圣战”恐怖主义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圣战”组织的理论构建:暴力恐怖主义化
阿卜杜拉·阿扎姆不仅是“基地”前身阿拉伯服务机构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其
意识形态缔造者。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创建阿拉伯服务机构的过程中,阿扎姆提出
的防御性“圣战”理论刺激了全球“圣战”组织的出现和全球“圣战”恐怖主义时
代的到来。阿扎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先后于 1984 年和 1987 年出版的《保卫穆斯
林的土地》(The Defense of Muslim Lands)和《加入阵营》(Join the Caravan)这两
部著作中。《保卫穆斯林的土地》主要是阿扎姆对所发布的对“圣战”的教法判例
的集结成册,阿扎姆在书中探讨不同教法学者对“圣战思想”的合法判例,无论在
什么条件下,也无论一个人的父母同意与否,“圣战”都应成为所有穆斯林成年男
① Sayyid Qutb, Milestones, Birmingham: Maktabah Booksellers and Publishers, 2006,
pp. 63-87.
·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