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95

2019 年第 4 期

                                                                                    ①
               来一个喜讯、“为伊斯兰信徒带来力量以及尊严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论断了。
                   复归的“哈里发国”的成立实际上也完成了政治伊斯兰斗争范式的转变。从哈
               桑·班纳创建穆斯林兄弟会组织,到“基地”组织的成立以及开展全球恐怖战略,

               这些组织虽也都强调建立“伊斯兰国家”或者是复归“哈里发国”的重要性,但是
               它们的斗争范式都是实现伊斯兰的社会化。与这一逻辑不同的是,“伊斯兰国”很
               大程度上遵循了毛杜迪和库特布的逻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国家”

               的出现来结束“蒙昧社会”的话,伊斯兰本身的生存状况就遭到了极大威胁。正是
               从强调这一意义出发,“伊斯兰国”同毛杜迪、库特布一样强调成立一个“伊斯兰
               国家”的重要性。
                   “伊斯兰国”对建设成果的大力宣传正是这一逻辑的恰当反映。2014 年,

               “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占领了费卢杰和拉马迪两座城市,之后便开始发布视频
               展示它占领下的城市建设成果。在“伊斯兰国”发布的影像视频中公开了清扫
               垃圾,修理电话线,设置警察哨所,指挥交通,成立金融系统,为士兵提供月

                                           ②
               薪以及实施教法统治等内容。  2014 年 6 月,“伊斯兰国”攻占了摩苏尔之后,
               又继续展示这一主题。在此之后,建设成果的展示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伊斯兰
               国”对外发布的主要信息。2016 年 7 月 6 日,“伊斯兰国”发布了名为《“哈里
               发国”的结构》的视频,介绍“哈里发国”是如何开展日常工作的。之后,“伊

               斯兰国”又发布了名为《“伊斯兰国”继续存在》的视频,“建设”成为当时“伊
                                                ③
               斯兰国”向外界释放信号的主题。   这种以建设成果为内容的宣传和展示,是
               “伊斯兰国”之前的恐怖组织所不曾做过的。

                   (二)塑造和操弄群体身份认同
                   塑造和操弄群体身份认同,是“伊斯兰国”让复归的“哈里发国”获得支持的
               主要方式。伊萨克·卡非拉(Isaac Kfira)的研究指出了“伊斯兰国”是如何通过
                                                                                        ④
               输出意识形态来占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认同市场),从而获得不同群体的支持。
               然而,“伊斯兰国”塑造和操弄群体身份认同的努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伊拉克和叙利


                  ①  Dabiq, Issue 1, p. 9.
                  ② Mohammad-Mahmoud  Ould  Mohamedou,  A Theory of ISIS: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Order, London: Pluto Press, p. 109.
                  ③  Günther Christoph and Tom Kaden, “Beyond Mere Terrorism: The Islamic State’s Authority as
               a Social Movement and as a Quasi-State,” Security and Peace, Vol. 34, No. 2, 2016, p. 134.
                  ④  参见 Isaac Kfir, “Social Identity Group and Human (In)Security: The Case of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 38, No. 4 , 2015, pp. 1-20。
                                                                                     · 93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