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5期
P. 154

2019 年第 5 期

               将国家的选择视作制度设计与收益衡量的结果,并认为决定“论辩”结果的是与国
               际规范相关的因素。这有助于理解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现象,但对于核供应国集团的
               案例解释力有限。
                  (一)“议价”与“论辩”
                   在多边谈判中,国家可以通过利益诱惑与威胁,争取期望的谈判结果。例如在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谈判中,以美国为核心的大国利用其市场规模优势和整体性的
               国家实力,向中小国家许诺市场机会,帮助这些国家内部支持自由贸易的势力在政
               局中增加政治影响力;或向中小国家威胁实施制裁,迫使其放弃抵制自由贸易的强
                       ①
               硬立场。  新现实主义认为,一国的议价能力与其在物质实力上的地位相匹配,物
                                                  ②
               质实力的优势可以被转化为议价能力。  与此同时,在实力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
                                                                    ③
               家,则可通过形成相互间的联盟,增加与强国议价的能力。  在特定的多边制度环
               境下,这些国家可以向大国传递具有可信度的阻止多边合作的威胁信号,向谈判施
                                    ④
               加更多的政治影响力。
                   但“议价”并非参与多边谈判的唯一方式。以“论辩”的方式参与多边谈判
               的国家,聚焦于论证其规则主张的正当性,并试图说服其他参与方接受其正当性。
               以现有研究关注的案例而言,在创建国际刑事法庭的过程中,部分大国与中小国

               家之间就该机制的形态与性质等问题存在争议。后者组成意愿联盟,将议题引向
                                                                        ⑤
               道德原则的层面,从而成功签订满足其期望的《罗马规约》。  再如在核裁军的
               问题上,部分无核武器国家及非政府组织极力主张,迟缓的核裁军进程将导致人
                                                                             ⑥
               道主义灾难,促使联合国大会于 2017 年通过《禁止核武器条约》。  在这些案例
               中,“论辩”方式的运用,既有可能使其他参与方认同和接受规则主张的正当性,



                  ①  Richard H. Steinberg, “In the Shadow of Law or Power? Consensus-Based Bargaining and
               Outcomes in the GATT/W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6, No. 2, 2002, pp. 339-374.
                  ②  Andrew Moravcsik, “Negotiating the Single European Act: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onventional
               Statecraft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5, No. 1, 1991, pp. 19-56.
                  ③  Peter Drahos,  “When the Weak Bargain with  the Strong: Negotiation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 8, No. 1, 2003, pp. 79-109.
                  ④  Christina J. Schneider, “Weak States and Institutionalized Bargaining Power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55, No. 2, 2011, pp. 331-355.
                  ⑤  Nicole Deitelhoff, “The Discursiv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Charting Islands of Persuasion in
               the ICC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3, No. 1, 2009, p. 35.
                  ⑥ [美] 乔治·佩科维奇:《禁止核武器条约:接下来做什么?》,孙硕译,载《国际安全研
               究》2018 年第 1 期,第 73-88 页;Ramesh Thakur, “The Nuclear Ban Treaty: Recasting a Normative
               Framework for Disarmamen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40, No. 4, 2018, pp. 71-95。
                                                                                    · 135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