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5期
P. 58

2019 年第 5 期

               存在于礼仪制度等形而上概念之中,这也促使辽帝国统治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革
               除旧习、适应新占领区传统的工作。为避免军事征服造成社会破坏和倒退,采用“因
               俗而治”的做法。因袭传统经济生产方式、政治组织形式,既不用游牧民族已经习

               惯的部族管理方式和“蕃法”代替中原和渤海国已经成熟的州县制,也不强行超越
               现实发展水平,用州县制改造契丹、奚等游牧民族。客观上加快了辽帝国汉化的脚
               步,同时也保证了社会、民族的稳定,加速了民族融合。
                  (三)和战并用:构建以辽帝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首先是华夷整体安全观,中国古代王朝认为建
                                                                     ①
               立四夷怀服的华夷秩序是国家安全的最大保障和理想模式。  如前文所述,辽帝国
               的“中国”意识在建国之初便已经觉醒,自太祖阿保机开国,便已为日后辽帝国的
                                                      ②
               发展奠定了“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   的基调,主张和战并用,以儒家思想
               为核心,构建以辽帝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欧洲著名学者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
               畹(Emmanuel-Édouard Chavannes)甚至认为在辽太宗时辽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汉
                        ③
               族王朝”。  此说虽然有许多商榷的空间,但在儒家文化的作用下,辽帝国统治者
               已经意识到如果天子的至尊地位得不到外部承认,则其在国内统治的合法性也将受

                       ④
               到挑战。  那么构建一个以辽帝国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追求
               的至高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讲,取得与周边政权交往的主动权,可以在外交上最大程度保障
               国家安全的现实利益。陈寅恪曾论述过唐代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

               系,指出:“某甲外族不独与唐室统治之中国接触,同时亦与其他之外族有关,其
               他外族之崛起或强大可致某甲族之灭亡或衰弱……中国与其所接触诸外族之盛衰
                                                                                ⑤
               兴废,常为多数外族间之连环性,而非中国与某甲外族间之单独性也。”  10 世纪
               晚期,“在宋朝的协调下,自西向东,包括西域、漠北、宋朝、高丽等政权在内,

                                                                   ⑥
               一个环绕辽帝国边疆的多政权反辽同盟正在酝酿当中。”  辽景宗乾亨三年(981

                  ①  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2
               期,第 121 页。
                  ②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 12《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标点
               本,第 260 页。
                  ③ [美]  卡尔·A. 魏特夫、冯家升:《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总论》,参见王承礼等:

               《辽金契丹女真史译文集》1990           年版,第 7 页。
                  ④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56 页。
                  ⑤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321 页。
                  ⑥  杨浣:《辽夏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82 页。

                                                                                     · 39 ·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