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
P. 12

新中国 70 年国家安全观的演变:认知、内涵与应对

            断地结束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全党工作的着
                                                                   ①
            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此后,经济发展作为
            新时期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国防、外交等逐渐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不过其前提条

                                              ②
            件是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基本维护。
                 在安全维护手段方面,邓小平倾向于对话与合作,体现了慎武的态度。一是
            在军事力量建设中保持克制。中国开始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对国防开支进行了

            限制,采取了裁减军队的做法,以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当中。这
            一时期国防经费比重明显下降,军费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例由 1978 年的 15%下
            降到 1990 年的 9%左右,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 1978 年的 4.6%降到 1990
                                        ③
            年的 1.55%,下降幅度明显。   二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争端中慎用武力,尽可能采
            取和平方式。中国与周边国家不断通过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针对香港和澳门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办法。但在面对危及国家生存与安全问题时,也坚决
            采取强硬的手段,显著体现为 1979 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三是这一时期对政治

            安全依旧高度重视。在国际形势激变、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的情况下,
            “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对政治安全的重视,邓小平指出:“中国
            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
                             ④
            成果也会失掉。”   在国际安全方面,中国逐渐确立了“不结盟”政策,为了更
            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坚定地执行
                                  ⑤
            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更加注重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邓
            小平指出:“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

            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⑥
                 由此可见,邓小平时期的中国国家安全观在安全威胁研判、安全内容认知、安
            全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以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战略重心转
            移,中国的安全观也更加具有综合性。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
            第 3 页。
                ② 1989 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贸促会访华代表团时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
            第一位”。参见《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7 页。
                ③《国家财政支出及国防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
            gov.cn/index.htm。
                ④《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84 页。
                ⑤  凌胜利:《中国为什么不结盟?》,载《外交评论》2013 年第 3 期,第 20-33 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4 页。
            · 10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