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
P. 11
2019 年第 6 期
段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手段,不仅保障了新中国自身的安全和发展,也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周边安全环境。首先,军事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得到高度重
视,军事力量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了财政的大力支持,1949~1956 年,军费
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平均为 35%;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前期,军费开
①
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都在 20%左右。 武器研制方面,原子弹和氢弹的相继问
世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利器。其次,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不惜采取战争方式。
中国先后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在国
家核心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中国不惜采取战争方式,以保障国家安全。最后,在国
际安全合作方面,中国能够较为灵活地与一些国家开展安全合作或结盟。
总体而言,战争不可避免的观念自新中国成立就长期存在,维护政治安全成为
首要目标,军事力量发展被视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国家安全可以结盟
和付诸战争方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安全观的显著体现。不过由于军事投入
超过了国家的财政能力,也引发了国家经济发展因安全问题受限的困难。
(二)改革开放后至中共十八大:逐步形成的非传统安全观
改革开放至 2012 年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历经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
导人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非传统安全观”(新安全观)。从邓小平时期开始,
中国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判断,推动了中国国家安全观的转变,促
进了非传统安全观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时期:经济成为安全的核心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苏关系开始出现缓和,中美关系实现重大改善,加之
中国领导人发生变更,中国对国际环境的判断发生了深刻改变,“战争可以避免”
观念不断发展。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战争与革命”成为新的时代主
题。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
②
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自此,中国由以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
统安全观开始向更具综合性的非传统安全观转变。
在安全内容认知方面实现了“政治安全”为核心向“经济安全”为主的重大
转变。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应当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果
① 《国家财政支出及国防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http://data.stats.
gov.cn/index.htm。
② 中国外交部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10 页。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