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6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1期
P. 146
中国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挑战与应对
张蕴岭教授把非传统安全分为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的三个层次,认为全球层
次包含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资源安全、经济或金融危机、网络安全;区域层次包
含跨界冲突、跨国犯罪、具有跨国影响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地方的也就是国内
①
的层次包含治理不当或政治不稳而导致的种种非传统不安全。
也有学者按议题领域对非传统安全进行分类,如陆忠伟教授认为,非传统安全
主要有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民族分裂、宗教
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文化安全、武器扩散、信息安全、流行疾病、人口安全、毒
②
品走私、非法移民、海盗以及洗钱。
余潇枫教授从场域安全视角,将非传统安全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双源性”
③
“多源/元性”四类。 本文将边疆跨境非传统安全归于“双源性”非传统安全类型
威胁。“双源性”跨境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源起于国内或国外边疆地区,特别是
源起于与边界接壤的跨境地带,威胁产生主体和诱发因素具有内外联动“双重性”,
威胁扩散与影响具有内外共振的“双向性”,同时对国内和国外产生影响与危害,
需要国家同时从外交与内政两个方面予以复合应对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四方面。
首先,在时间上先发生于中国边疆地区,在空间上不仅影响到边疆地区,还扩
散蔓延或外溢波及内地其他省份、邻国乃至国际社会,需要内政为主、外交为辅的
复合应对。如中国边疆与周边国家存在的一些跨界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东
突”势力内外联动在新疆制造暴恐事件等。
其次,在时间上先由内地省份发生的社会治安或刑事案件等诱发,而在边疆地
区发生或次生,在空间上扩散蔓延至边疆地区,并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非传
统安全问题,需要内政为主、外交为辅的复合应对。如 2009 年广东韶关发生的
“6·26”维吾尔族和汉族职工斗殴事件,被国内外“东突”势力所煽惑利用,成为
乌鲁木齐“7·5”事件的重要诱因,之后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别有用心地对此事件
进行歪曲报道,诬蔑中国政府“侵犯”人权,损害中国国际形象。
① Zhang Yunling, “Key Speech: Meeting New NTS Challenges, Policy Roundtable on Asia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RISS Centre for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ies and Centre for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Studies at Zhejiang University, July 30-31, 2012, Center for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p. 6.
②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 页。
③ 余潇枫主编:《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4-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5-30 页。
· 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