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2期
P. 28

探索中美关系新范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二)二战后美国对华战略观与安全观的理念嬗变
                 二战后,美国对华战略观、安全观的理念嬗变完美展现了中美之间的“修昔底
            德陷阱”是如何逐步生成的:
                第一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中美建交(1945~1979 年)。这一阶段美国
            对华战略的深层思考从“谁丢失了中国”发展至“新中国是谁”,完成了对中国“体
            系敌对国”的身份界定。二战甫一结束,美国希望将中国纳入西方民主国家阵营,

            计划通过扶蒋反共将中国塑造为与苏联对抗的战略前沿。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彻底
            放弃这一意图,按照美苏结构性对抗的大的战略布局将中国由朋友转变为敌人。冷
            战初期,中国台湾地区作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由前哨”存在,中国则被美
            国视为苏联权势在亚洲“可靠的战略延伸”。这一时期美对华战略观、安全观的核
            心特征是完全敌视、拒绝接触,中国始终位于美国遏制战略亚洲包围圈核心位置。

                 第二阶段是从中美建交到冷战结束(1979~1991 年)。在美苏冷战对抗最高峰
            的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越南战争、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内部瓦解,美国在
            军事、安全上处于劣势,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出现严重裂痕,美借机开始考虑重塑中
            美俄三角关系,利用中国制衡苏联。由于中美战略利益出现趋同,美国开始调整对
            中国的身份认定和战略、安全观念,直接结果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签署和发表,
            横亘于两国安全困境中心的台湾问题出现和平解决的曙光。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改革
            开放后调整工作重心、搭建经济基础的关键时期,美国放松了对中国的遏制,一定
            程度上对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建构周边地缘环境等战略性质的修正与调整给予

            默认,客观上对中国快速发展经济、恢复壮大国力起到助推作用。
                 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后至今(1991 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国力快速崛起的时期,伴随对这一现状的不同认知和判断,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战
            略观、安全观经历了多轮起落。克林顿政府早期,提出国家安全战略三个核心目标:
            增强美国安全、促进美国经济繁荣、促进海外民主与人权,强调继续在世界上发挥
            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在美国的核心利益地区确保和平稳定,扩大自由市场和民主板

            块范围。相应的,克林顿政府判断中国会跟随苏联出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崩解”,
            因此在执政之初对华主要考虑是“以压促变”,迫使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以经济市场化带动政治多元化,最终以西方民主和人权标准演变和改造中国。这一
            战略失败后,克林顿迅速将方向调整为“接触”,认为“如果我们同中国接触而不
                                                    ①
            是自我孤立就可能影响中国选择的道路。”  在这一战略引导下,美国对中国突破
            经济封锁、融入国际市场体系给予支持,并在台湾问题上实施“模糊战略”,并不

                ① Full Text of Clinton’s Speech on China Trade Bill, March 9, 2000, https://www.iatp.org/sites/
            default/files/Full_Text_of_Clintons_Speech_on_China_Trade_Bi.htm.
            · 26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