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4期
P. 57
2020 年第 4 期
从根本上禁绝,援助国还是会通过“条件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外援助过程。
有观察发现,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发展机构在援助治理方面的发展方向便是
①
“更多选择性、更少条件性”,依然强调援助国对受援国的选择。
其次,对外援助是介于政治与技术之间的政策工具,势必受到政治和技术的双
重影响。因此,技术条件性在“援助安全”的底线保障中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即
使对以“不附加政治条件”为原则的中国对外援助而言也是如此。基于此,中国已
经有相关部门实践者认为,加强对对外援助的综合性评估与受援方关系评估便成为
②
当前“不附加硬性改革条件”前提下的必然选择。 这也是“技术条件性”的一个
主要内容。因此,在对外援助谈判和双方互动中,嵌入相关的最低标准的“技术条
件性”条款有助于区分真正需要援助资源且处于良好关系互动中的伙伴国家,也能
够通过有效监测与评估来尽量维系援助资源运行在正确轨道上。
第二,提升“透明性”是保障“援助安全”的第二个必要选择。对外援助研究
学界的一个共识是,援助活动的透明性是提升援助有效性与防止腐败侵蚀的重要手
④
③
段。 从逻辑上来说,透明性能够带来问责与监督, 使援助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
方式对受援国与援助国的民众负责,以信息透明和公开增加受援国政府与官员在援
助资源上寻租的成本,以尽力保全援助资源的完整性。在实践上,国际发展机构认
为透明性是安卡拉行动议程(Accra Agenda for Action)的“紧要”议题,透明性还
会塑造有效援助的“可预测性”,因此经合组织指出,国际援助体系需要呈现援助
① Carol Graham and Michael O’Hanlon, “Making Foreign Aid Work,”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4, 1997, p. 100.
② 例如,与西方对外援助模式相比,中国对外援助一个鲜明的基本原则是“不附加政治条
件”,但是在实践中,有政策实践者以对非援助为例发现,“不附加政治条件”与援助效果之间存
在矛盾,这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挑战,因为最终的援助效果“完全取决于非洲国家自身
的意愿”,而非洲国家又在政务公开和监督机制方面存在自身不足。参见宋微:《中国对非援助
70 年:理念与实践创新》,载《国际展望》2019 年第 5 期,第 91-92 页;在具体实践方面,《经
济学人》认为,中国近年来已经开始审慎思考对非援助问题,并认为中国选择援助对象方面与西
方标准的接近是一种“正确方向”,参见 “China’s Lending to Africa is Starting to Mirror the West’s,”
The Economists, June 29, 2019, https://www.economist.com/middle-east-and- africa/2019/06/29/china-
is-thinking-twice-about-lending-to-africa。
③ Anirban Ghosh and Homi Kharas, “The Money Trail: Ranking Donor Transparency in Foreign
Aid,” World Development, Vol. 39, No. 11, 2011, pp. 1918-1929; Sam Moon and Tim Williamson,
“Greater Aid Transparency: Crucial for Aid Effectiveness,” Project Briefing No. 35,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January 2010.
④ William Easterly and Tobias Pfutze, “Where Does the Money Go? Best and Worst Practices in
Foreign Ai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22, No. 2, 2008, pp. 29-52.
·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