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1期
P. 96

澜湄合作中的非传统安全治理:从碎片化到平台化

            实主义”,通过关注湄公河国家政府优先考虑的需求来巩固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经
                                    ①
            济影响转变为政治影响。
               (四)制度比较性视角

                 2002 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澜湄地区的区域合作步伐大大加
            快,多层次、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纷纷建立,“机制拥堵”现象日渐凸显。澜湄合
            作诞生之后,关于制度间的竞争和能否实现合作,就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学

            者从澜湄合作成员构成、议题领域、功能治理和资金支撑等层面分析大湄公河次区
            域经济合作、湄公河委员会、湄公河下游倡议等机制之间的“竞合”关系和澜湄合
            作发展前景与优势,总结出制度竞争所带来的发展挑战。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存
            在一致性,即澜湄地区制度间的竞争显著存在,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但并

                                                                                      ②
            不应过度夸大,而应寻求机制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实现良性竞争与适度合作。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属于战略层面的宏观性探讨,集中
            于以下三个主要议题的分析:澜湄合作诞生与发展对中国和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影

            响、湄公河区域政治和域外国家的湄公河政策动向以及现存多边机制的竞争等,但
            从微观层面对优先领域与重点项目的深度分析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澜湄合作是
            务实性合作,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具体项目为导向,探讨未来如何更好地充实
           “3+5+X”合作框架,更好地推动澜湄合作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澜湄命运共同体,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澜湄合作研究需要从更务实的合作内容层面给予解读
            和丰富。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澜湄地区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内乱外战影响深远,湄公

            河国家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冷战结束以后,
            澜湄国家普遍将发展作为国内第一要务,军事威胁不再是主要的安全问题和紧急事
            态。现在,影响澜湄国家可持续发展与安全的“存在性威胁”大多属于非传统安
            全问题,它们涉及经济、社会、文化、人口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和层面。2016 年 3



                ①  Hidetaka Yoshimatsu,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Geopolitics in the Mekong Region,”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 42, No. 4, 2015, pp. 173-194.
                ②  罗仪馥:《从大湄公河机制到澜湄合作:中南半岛上的国际制度竞争》,载《外交评论》
            2018 年第 6 期,第 119-156 页;邓涵:《“峰会年”看澜湄地区制度竞合》,载《当代亚太》2019
            年第 6 期,第 131-157 页;罗圣荣、杨飞:《国际机制的重叠现象及其影响与启示》,载《太平洋
            学报》2018 年第 10 期,第 21-31 页;Sebastian Biba, “China’s ‘Old’ and ‘New’ Mekong River Politics: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Benefit-sharing Perspective,” Water International,
            Vol. 43, No. 5, 2018, pp. 620-641。

            · 94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