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1期
P. 93
2021 年第 1 期
一 问题的提出与已有研究述评
澜沧江—湄公河(以下简称“澜湄”)地区地处亚太地区中南半岛核心地带,流
域面积约 79.5 万平方千米,涵盖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个国家,
拥有 3.26 亿民众。 2016 年 3 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澜湄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宣布澜沧
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建设,澜湄合作
由“培育期”进入“成长期”,“高效务实、项目为本、民生优先”的澜湄模式以及多
层级的合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作为次区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之一,澜湄合
作是中国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内容,其发展不仅与澜湄地区和国
家的中长期发展密切相关,也对中南半岛的地缘政治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从多维的视角解读和认知澜湄合作,研究澜湄合作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理论价值。自 2016 年澜湄合作成立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主要从四个视角对澜湄
合作进行研究。
(一)地区主义和周边外交视角
此类研究主要是以中国周边外交为视角,运用地区主义理论对澜湄合作开展整
体性研究,集中分析澜湄合作机制成立的动因、内容、意义、发展对策和前景挑战
等。这种研究以中国学者为主体,认为澜湄地区是中国经略东南亚和整个亚太地区
①
的桥头堡,是中国走向全球的战略起点,澜湄合作对中国意义重大。 澜湄合作是
澜湄六国合力建设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是中国和湄公河国家次区域合作深化的成
②
功典范, 是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 是中国向周边国家提供的国际性公
③
④
共产品,意在使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助力区域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澜湄
合作的发展将有力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周边地区顺利实施。学者们认为
澜湄合作从培育期到成长期成绩斐然,但仍然面临着机制赋权、能力建设和内外
① 李巍、罗仪馥:《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澜湄合作机制》,载《现代国际关系》2019 年第 5 期,
第 17-25 页。
② 刘卿:《澜湄合作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载《国际问题研究》2018 年第 2 期,第 43-54
页;戴永红、曾凯:《澜湄合作机制的现状评析:成效、问题和对策》,载《国际论坛》2017 年
第 4 期,第 1-6 页。
③ 卢光盛、别梦婕:《澜湄合作机制: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载《亚太经济》2017
年第 2 期,第 43-50 页。
④ 黄河、杨海燕:《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澜湄合作机制》,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7 年第 1 期,第 130-137 页。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