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2期
P. 33
2021 年第 2 期
尽管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国际防扩散制度基本确立,但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偏
袒盟友和伙伴国家的案例比比皆是。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对国际防扩散制度造
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在核裁军方面,20 世纪 70~80 年代,美苏之间的军备控制
和军备竞赛交替进行。冷战结束之后,美俄之间尽管持续开展核裁军,但核武器数
量下降的同时都伴随着在核武器的质量上以及其他先进常规武器领域的竞赛。
总体上,美国的核战略及其防扩散政策始终在矛盾中前行。强调核武器不能被
使用的观点往往认为,核战争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且核武器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安全
风险。美国因此推动了建立国际防扩散与核裁军制度,并要求其他国家也减少任何
发展核武器或使用核武器的可能。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应当积极发挥核武器的作用,
谋求绝对的核优势,并在冲突中优先、尽早使用核武器。美国也因此在过去半个多
世纪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发展高精尖的核武器技术,不断推出咄咄逼
人的核政策。对后者来说,前者的观点是故步自封;对前者来说,后者的做法无异
于自毁长城。这种矛盾反映出美国历届政府都始终未能清楚地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
题,即核武器究竟为何而存在?历史实践证明,美国实际推行的核战略与经典核威
慑理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随着新时期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的加剧和新一轮军事技
术革命的到来,核武器的本质及其在大国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须得到更加清晰的解
释,从而为 21 世纪后半叶国际核秩序的建构奠定基本共识。
为此,本文旨在探索三个有待进一步明晰且相互关联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
首先,如果经典核威慑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美国矛盾的核战略和防扩散政策,那么
半个多世纪以来指导美国核战略实践的理论究竟是什么?其次,一般认为美国的核
战略始终在主张核武器用于实战的保守派和主张核武器仅用于威慑的自由派之间
摇摆,且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主要体现的是自由派的观点,而此后保守派取而代
①
之。 然而,通过对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冷战史进行再挖掘可以得知,自由派对
美国核战略的实际影响非常有限。最后,核武器与非核武器的互动是当前核时代的
②
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核威慑和战略稳定正面临极为复
① 宋久光:《START 谈判与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载《美国研究》1989 年第 4 期,第
42-68 页;关于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的演变,参见张静怡、宋久光:《从“纯威慑”到“实战威
慑”——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核战略的演变》,载《美国研究》1988 年第 4 期,第 7-27 页;关于
保守派和自由派围绕美国核战略的争论,参见姚云竹:《战后美国威慑理论与政策》,北京:国防
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 James M. Acton, “Technology, Doctrine, and the Risk of Nuclear War,”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8, https://www.amacad.org/content/publications/pubContent.aspx?d=43140.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