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79

2021 年第 4 期

                   但美国明显不会主动这么做。如前所述,其角色错位之所以长期存在,有其深
               刻的主客观原因。这些原因显然不会在短期内被轻易改变。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
               改变是不可能、相关努力是不值得去做的。中美关系是如此重要,中美如果发生冲

               突,是任何理性的国际关系观察者都不愿意面对的灾难。因此,即使仅具有较少的
               可能性,或者仅仅是推动中美实现合作的补充而非主要的途径,仍然有必要去详尽
               探究实现路径。根据前面的原因分析,本文认为,要促使美国回归角色,有必要从

               主观诱导与客观约束两方面努力。
                   1.  主观诱导:增加促使美国回归角色的动力
                   考虑到美国对自身在东亚霸权地位的担心,这种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能否主动提出战略设计,推动中美在东亚实现持久的良性共存。笔者曾经主张,从

               较长时期来看,由于中美国力渐趋平衡,两国在东亚最终达成妥协是可能的。   但
                                                                                     ①
               至少在短期内看,美国为维护霸权对中国的打压不会停止,更不会主动提出妥协方
               案,这方面仍然需要中国有更多的战略主动、设计与引导。这并不是需要中国率先

               让步,而是意味着中国应该针对东亚的具体安全议题和整体地区秩序等进行区别化
               的设计,在坚持地区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对美国角色予以适当考虑。事实上,中国领
                                                                  ②
               导层多次强调宽广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而中国学界早就有人主
                                              ③
               张在东亚推行“开放地区主义”。   但是,外界仍然有人认为,中国与地区国家多
               边安全合作有着“赤裸裸”的反美色彩,并以“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磋商为例,
               指控中国反对地区国家向美国寻求帮助。
                                                    ④
                   要避免这种误解,就需要分别在地区秩序层面与具体安全议题层面提出自己的

               主张。例如,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应根据议题本身的性质以及美国的角色,明确
               地要求美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在相关的和平机制建立问题上,则不妨从中美东
               亚长期共存的角度出发,在坚持地区自主的基础上,对美韩同盟、驻韩美军等作出


                  ①  参见李开盛:《利益平衡:中美在东亚的共处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 年第 8
               期,第 45-70 页。
                  ②  例如,《习近平:宽广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大国》,中国新闻网,2014 年 7 月 9
               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7-09/6367198.shtml。
                  ③  参见韩爱勇:《开放的地区主义:中国地区合作的新路径》,载《教学与研究》2017 年第
               6 期,第 43-49 页;秦治来:《对东亚区域合作“开放性”的再认识》,载《当代世界》2011 年第
               8 期,第 35-37 页;苏浩:《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9 期,第 43-51 页。
                  ④  Christopher Yung, “The Crisis in US-China Bilateral Security Relations,” Asian Perspective,
               Vol. 45, No. 1, 2021, p. 38.
                                                                                     · 77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