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P. 148

发展—安全互动演进的区域逻辑:以湄公河下游区域为例













                                 图 5  关于湄公河发展与安全的特性六边形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一)复合中心性与多元性
                 湄公河下游区域发展—安全复合体的第一个特性是互动结构上中心性与多元
            性的复合。一般情况下,区域的互动、合作乃至整合,往往需要区域的“中枢国家”

           (pivotal  powers)发挥核心作用,推动乃至主导区域主义进程,但由于下游区域复
            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域外大国的介入影响以及长期以来的信任缺失,在潜在的“中
            枢国家”中,无论是越南还是泰国,都并没有完全获得认可与授权,缺乏主导的合

            法性。一定程度上,下游区域的发展—安全互动在体系层面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
            这使得区域互动(尤其是合作)呈现多元主体、多重机制的特点。区域互动的主要
            动力从依赖区域大国主导力量的中心转向“议题中心”,而“湄公河”这一联结各
            国的纽带当之无愧的是区域发展—安全互动的“中心议题”。

                 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湄公河在区域构建中具有两大属性:其一,资源性。提
            供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人类健康所必备的淡水资源,同时,由于湄公河高差适
            中、水量足,且具有相当的可通航性,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湄公河提供了丰富

            的运输条件和水利能源。其二,跨界性。湄公河流域面积广阔、支流众多,湄公
            河河流主干绵延 2  130 千米,跨越六国,是老、泰、柬三国的主要水系,同时,
            湄公河还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边界——作为中缅边界长约 31 千米,作为缅老边界
            235 千米,作为老泰边界更是长达 975 千米   ——勾勒出湄公河区域基本的政治
                                                     ①
            版图,而这种跨界性在下游区域的影响无疑更为显著。湄公河的丰富资源和国际
            河流性质,成为区域各国、各行为体进行互动的基本物质背景和依据,各国间共
            享资源,在开发与运用上相互依赖、彼此影响,这既为发展合作提供了巨大潜力,


                ①  Sub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itial Possibilities for Cambodia, Lao PDR, Myanmar,
            Thailand, Viet Nam and Yunnan Provi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nila: ADB, 1993, p.20.

            · 146   ·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