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P. 35
2021 年第 5 期
面,该阶段核武器数量已经超出了对方首次打击所能消灭以及对方所能拦截的核武
器数量上限,根据前文的分析,该阶段核威慑的意图可信度(承诺可信度)会因此
低于此前的战略不稳定阶段;另一方面,该阶段核武器数量又尚未达到确保摧毁门
槛,二次核打击无法给对手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因此该阶段核威慑的能力可信度
又低于其后的战略稳定阶段。总之,核武器数量处于该阶段的有核国家既没有硬实
力优势,又没有承诺可信度优势,要想实现有效核威慑,需根据对手核战略的不同
而选择不同的威慑策略。
如果对手采取的是核优势(nuclear primacy)或者损伤限制(damage limitation)
这样旨在通过首先发动预防性核打击削弱甚至消灭对方核武器的进攻性核战略,
①
那么过渡阶段有核国家面临的处境与其在战略不稳定阶段所面临的处境类似,即
如果不能抢在对方使用核武器之前首先使用核武器,那么将无法给对方造成不可
承受的损失,从而失去将实力竞争转换为决心竞争的机会。因此,这种情况下实
现有效核威慑的机制与战略不稳定阶段相似,需依靠“不对称升级”这样将核升
级风险点提前的进攻性核姿态,以“攻”对“攻”,迫使对手从一开始就避免挑
起争端。
如果对手采取的是确保摧毁或确保报复这样旨在通过威胁报复性核打击以慑
止对手进攻的防御性核战略,那么边缘策略是过渡阶段有核国家可以选择和依赖的
最主要的即时威慑手段。如第三部分所述,边缘策略实施的关键是将局势拖入随时
可能失控的不稳定状态。而要想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互动双方至少有一
方的核武器是脆弱的,这样才能使常规军事冲突滑向核冲突的前景变得可信。 过
②
渡阶段的核武器数量恰恰满足边缘策略对脆弱性的要求。在二次打击能力有限的情
况下,危机中威慑方发动先发制人式核打击的意愿会比有充足二次打击能力时更强
烈更可信。许多美国学者都指出,在中国拥有对美二次打击能力但军事实力处于弱
① 核优势战略强调首次打击能力(first-strike capability),其目标是在首次预防性核打击中
将对手的所有核武器全部消灭。损伤限制战略相对放宽了对首次打击的要求,旨在在首次打击中
尽可能削弱对手的核报复能力,使其剩余核能力不足以对己方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参见 Tom
Sauer, “A Second Nuclear Revolution: From Nuclear Primacy to Post-Existential Deterrenc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32, No. 5, 2009, p. 746; Kier A. Lieber and Daryl G. Press, “The New Era of
Nuclear Weapons, Deterrence, and Conflict,”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Vol. 7, No. 1, 2013, p. 8;
Charles L. Glaser and Steve Fetter,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Reject MAD? Damage Limitation and
U.S. Nuclear Strategy toward Chin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1, 2016, pp. 54-59。
② Robert Powell,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Strategic Nuclear Deterrenc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0, No. 1, 1985, pp. 77-80.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