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P. 36
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
势的情况下,中国采取边缘策略将对美国构成强制性压力。 被威慑方的这种忧患
①
意识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边缘策略对威慑方的价值。
边缘策略与不对称升级策略的生效机制存在微妙差异:后者需明确威胁首先
使用核武器,使被威慑方主要因惧怕首先遭受核打击而放弃进攻;前者在是否首
先使用核武器这一点上相对模糊,更多依靠放大灾难性核交换的前景来慑止进
攻,核交换中开“第一枪”的既有可能是威慑方也有可能是被威慑方。尽管存在
这种区别,但这两种策略的生效机制有一个共同要点,即都必须故意增加核升级
风险。这个要点深刻反映了“稳定/不稳定悖论”所揭示的“稳定与不稳定相互转
化”原理。事实上,在中国战略界也有观点指出,“降低核阈值”是“核导弹部
②
队军事威慑的主要手段”; 在核强国依靠其在高技术常规武器方面的绝对优势
进行一系列中高层空袭,而我方又无良好防范手段时,可适当降低核阈值,及时
调整我核威慑政策,主动实施强有力的核威胁。 这些观点正是上述核威慑原理
③
的政策运用。
区间[c, +∞)是战略稳定阶段。在该阶段,核武器数量达到确保摧毁门槛,互动
双方因此达到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稳定状态。既然如此,从直觉上看,这一阶段提
高核威慑有效性的重点似乎就应当放在除增加核武器数量以外的其他方面,而不必
再增加核武器。然而,综合现有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发现可知,这一阶段核威慑
的实际生效原理与这种直觉恰好相反:增加核武器数量是战略稳定阶段确保即时威
慑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相互确保摧毁且大规模核战争爆发风险高的情况下,核武器数量对比
能够显著影响危机双方的决心对比。如前所述,在相互确保摧毁状态下,可以通过
边缘策略,将危机推向随时可能引发大规模核战争的失控边缘以实现可信威慑;在
①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Evolution: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and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35, No. 4, 2012, pp.
460-463; Avery Goldstein, “First Things First: The Pressing Danger of Crisis Instability in U.S.-China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7, No. 4, 2013, pp. 86-87; Caitlin Talmadge, “Would China
Go Nuclear?: Assessing the Risk of Chinese Nuclear Escalation in a Conventional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1, No. 4, 2017, pp. 50-92.
② 赵锡君:《慑战:导弹威慑纵横谈》,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 页,转引
自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Evolution: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and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35, No. 4, 2012, p. 479。
③ 于际训主编:《第二炮兵战役学》,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4 页,
转引自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 Meaning of the Nuclear Evolution: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and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35, No. 4, 2012, p. 477。
·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