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82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建之变为郡县者,其势不得不然也。自是以后,遂为定制。岂有去三代二千余年,
            而可复行封建之理乎?如欲复行封建,则三代以来,帝王苗裔,诸侯遗胄,皆湮
            失不可复知,而后世之勋臣,孰可以享茅土?后世之懿亲同姓,孰可以保万民?

                                                             ①
            即分疆画界,置为万国,又何从得人而封建之乎?”   所以,在清末民众视野中,
            国家安全的范围已经不仅仅指内地的安全,而且是包括蒙古、西藏、新疆等在内
            的国土“整体安全”。

                 三是从以皇权为核心“国家安全观”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主的安全观。
            在鸦片战争之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
            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
            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对外不能仅仅设立一个总理事务衙门,而要“筹自强

            之计,为安危全局一大关键”,“师夷长技以自强”,对内既要“自强之要在武备”,
                                          ②
            又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
            等人。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

            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
            家。他最关心的不是“开明专制”,而是“国家理性”。他看重“开明专制”,把
            其看作解决“中国国家安全的生存问题的一个理想和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梁
            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

            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1894 年,郑观应在《易言》基础上,以“富
                                             ③
            强救国”为主题,写成了体系完整、思想成熟的《盛世危言》,提出了近现代“国
                                                                      ④
            家安全观”以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但是,甲午战争
            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
            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
            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四是安全观从以“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这种观

            念的转化是由于西方列强多通过海洋来侵略东方所导致。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
            以来国家安全思想的转型和变革,多是在外力逼迫下形成,而非主动作为。例如,
            鸦片战争迫使清朝“强化海防”“以商制夷”。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家面临安危之

                ①《〈大义觉迷〉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6 页。
                ②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86),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1691 页。
                ③  张汝伦:《思想的踪迹》,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25 页。
                ④  主要见于郑观应所作“海防”(上中下)、“边防”(1-9),参见夏东元编:《郑观应
            集•盛世危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26-607 页。

            · 80 ·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