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87
2021 年第 6 期
置郡县而“初并天下”,使“天下”在保留“世界”观念的同时,转化为赵汀阳所
说的“内含天下结构的国家”。 汉代大儒董仲舒发展巩固了作为“天地之长经,
①
古今之通谊”的大一统思想,为此后两千余年中国作为“天下国”的历史实践奠定
了理论基础。这以后,“大一统”与“天下无外”走向历史合流,“天下”观念不
仅没有因“周天下”的消亡而在历史中销声匿迹,反而随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的历史大势而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历唐、元、清三代,中国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天
下国”不仅在地理疆域上大大扩展,而且在国家形态和治理之道上也充分发展了。
这一历史趋势发展到清代达到了顶峰。早在清人入关以前,努尔哈赤就在给明万
历皇帝的信中提出:“天地之间,上自人类下至昆虫,天生天养之也,是你南朝之养
之乎?……普养万物之天至公无私,不以南朝为大国容情……自古以来,岂有一姓之
中尝为帝王,一君之身寿延千万……天命归之,遂有天下。” 这段论述说明此时仍
②
居于东北边疆之地的后金统治者已将儒家大一统思想内化于心,并开始为日后入主中
原、建立“清国天下”筹建意识形态基础。改国号为“清”后,皇太极冲破“华夷之
辨”的文化藩篱,提出“匹夫有大德可为天子,天子若无德可为独夫”, 又举大辽、
③
大金“为天子”例,说明夷人有德者也可有天命、得天下,以此论证清政权取代明
王朝的合法性。可以说,“大清”从一开始就被有意识地建构为一个包纳满、蒙、
汉地,融合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天下国”。具体来看,在疆域格局上,“清天下”
不仅包括内地十八省和蒙古、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藩部及海疆地区,而且还与
朝鲜、琉球、越南、苏禄等国家或部落建立了宗藩联系;在表现形态上,以上十八
行省、边、海疆地区和藩属国,形成了内地与边疆为“中”、联系属国为“外”的
“中外一家”“天下无外”的总体形式;在治理之道上,则以包纳行省制、军政制、
八旗制、伯克制等“因俗而治”制度为一体,以灵活运用户籍、派官、驻军、税收
④
为基本治策,实施“内—疆—外”式的治理模式。 正如雍正皇帝所言:“我朝肇
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
① 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年版,第
21 页。
②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版,第 289-296 页。
③ 《清太宗实录》(卷 28,天聪十年四月己卯),载《清实录》(第 2 册),北京:中华
书局 1985 年影印版,第 371 页。
④ 王晓鹏:《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载《社会科学战线》2020
年第 5 期,第 150 页。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