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53
2022 年第 3 期
虚假信息治理带来一系列困境与挑战。
1. 虚假信息治理面临技术困境
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本身并不是虚
假信息威胁的根源,而是虚假信息恶意传播者利用的工具。但完全持放任自由理念
的互联网并未像最初设想的那样通过促进信息自由流动,推动公共舆论场走向公正、
宽容和民主,反而造成信息失真、失范和失序,加剧分裂,煽动仇恨,危害国家安
全,激发国际矛盾。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虚假信息的手段、平台和内容也在不
断翻新,更具隐秘性和复杂性,如何及时识别、追踪并阻击虚假信息成为一项日益
艰巨的挑战。实际上,科学界迄今尚未就如何彻底根除虚假信息形成共识,政府辟
谣的努力反而有助于提升虚假信息的曝光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审查也不免存在虚
假信息认定标准方面的不公平、不一致,甚至歧视和偏见的现象。恶意行为体也会
找到规避政府治理的途径,不断改进虚假信息技术,这会引发一场狙击与反狙击的
较量。此外,需要正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
在探讨虚假信息治理时,不能因噎废食,应思考统筹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统筹打
击虚假信息与促进信息健康流动并保护正当言论自由的可行途径。
2. 虚假信息治理受到利益掣肘
由于社交媒体是商业营利模式,流量和广告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也因此缺乏自
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动机。虽然互联网企业和社交媒体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内容审
核”(content moderation)政策,对美化或鼓励暴力的仇恨言论和虚假信息进行标注、
限流甚至禁号,以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例如脸书启动“透明专页”,谷歌公司与
世卫组织合作启动了“SOS 警报”项目等), 但迄今为止,西方互联网巨头在打击
①
虚假信息方面依然饱受诟病。2021 年,脸书公司内部人士爆料,该公司在利益驱使下
明知故犯,放任甚至鼓励恶意行为体利用其平台散布仇恨、暴力和虚假信息。 为了
②
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美国国会一些议员正推动修改 1996 年《通信规范法案》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 230 条,提出社交网站已经不再只是互联网公司,
而具有了媒体的性质,要求撤销对互联网企业提供的豁免保护,并接受与新闻媒体
①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ECD Policy Responses to
Coronavirus (COVID-19): Combatting COVID-19 Disinformation on Online Platforms,” July 3, 2020,
https://www.oecd.org/coronavirus/policy-responses/combatting-covid-19-disinformation-on-online-platforms-
d854ec48/.
② “The Facebook Files: A Wall Street Journal Investiga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e-facebook-files-11631713039?mod=article_inline.
·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