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18

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

            险或危险、威胁、紧急或危机。   如果与横向领域关联,结合传统安全相关的限定
                                         ①
            性情境、非传统安全相关的广义性情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替代性
            情境,那么可以形成一个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概念群”,对此作整体结构性分析,

            就能揭示出学科研究对象谱系的独特性与丰富性。
                 第二,本体论是学科理论的基石。国家安全学的本体探讨围绕国家安全是何种
           “实在”而展开。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只能是“客观的”,不应该引入主观因素,“国

            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
            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另有学者提出,“国家安全具有主观
                                                    ②
            性……国家决策者对安全的主观认知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所
            作的决策”。
                        ③
                 还有学者指出,安全同时包括“客观的”和“主观的”两个方面,强调“国家
            安全问题具有两个内在逻辑: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它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
            感受的结果;国家安全问题不是源生的而是衍生的”。   巴里·布赞(Barry Buzan)
                                                             ④
            和琳娜·汉森(Lene Hansen)认为,区别客观安全、主观安全和话语安全才是安全
            研究中的首要关键问题,安全作为言语行为自我指涉的实践,因而“国家安全不再
            是简单的分析国家面临的威胁,而是分析特定‘国家’的具体身份是如何产生及再
            现的”;   后结构主义者甚至认为,“安全不能用客观术语来界定,因此客观安全和
                   ⑤
            主观安全均是误导”。   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从量子理论视角给出
                                ⑥
            安全是“意向性实在”的判定,认为“国家是一个社会体系,一方面由围绕特定语
            言形式(公民身份、属地、主权等)组织的社会结构构成,另一方面由参与这一话

            语体系的人(公民和外来者)的无数实践构成”;“国家是一种波函数,被数百万人
            非定域地跨越时间和空间共享,但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实在,而非确


                ①  巴里·布赞、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版,第 14-17 页。
                ②  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 页。
                ③  贾庆国:《对国家安全特点与治理原则的思考》,《国际安全研究》2022 年第 1 期,第 19-
            20 页。
                ④  李文良:《国家安全:问题、逻辑及其学科建设》,《国际安全研究》2020 年第 4 期,
            第 3 页。
                ⑤  巴里·布赞、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版,第 154 页。
                ⑥  巴里·布赞、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版,第 37 页。

            · 16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