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53
2022 年第 4 期
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集体记忆和屈辱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史和民族自
①
豪感,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国家命运与个体命运的有
机联系,实现了宏大国家叙事“内化”、凝聚共识的历史使命, 也由此确立了主
②
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人民利益紧密相关的现代国家安全观。
除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国家外,基于国际主义的国家身份同样在新中
国的自传式叙事中迅速传播和扩散开来,形成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二元国家身
份结构,也实现了民族性、革命性和情感性的内在统一。在正式的官方政策和各种
重大场合表述中,存在大量通俗易懂的本土性政治话语,如“推翻三座大山”“人
民万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等。同时,在政治沟通和群众动员
过程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情感式表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
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对于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重要意义。这些本土性政治话语和情
感式表达,构成“新中国”和“旧中国”强烈的反差,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产生的突破性意义和非凡历史成就。
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二元国家身份结构赋予了新中国国家自主性,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国家身份中的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彼此强化,更赋
予新中国强大的国际能动性。例如,毛泽东“三个世界”和“中间地带”理论,不
仅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以夷制夷”的传统认知,还进一步推动“国际统一战线”
思想的发展。 而且,敢于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斗争,是中国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
③
独立力量的关键,也是中国较早从冷战中脱身的重要原因。然而进入 20 世纪 70 年
代,中国的国际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二元国家身份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中国的革命理
想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高涨引发了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恐惧心理,是所谓“中
① Zheng Wang,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52, No. 4, 2008, pp. 800-
801; Anne-Marie Brady and Wang Juntao, “China’s Strengthened New Order and the Role of
Propagand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8, No. 62, 2009, pp. 782-785; Karl Gustafsoon,
“Memory Politics and Ontological Security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 38,
No. 1, 2014, p. 76.
② Alanna Krolikowski, “Shaking up and Making up China: How the Party-State Compromises
and Creates Ontological Security for its Subje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 21, No. 4, 2018, p. 925.
③ 姜安:《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12
年第 1 期。
·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