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55
2022 年第 4 期
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这样的
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①
为保证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
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表述。这意味着改革
开放初期中国在“国家主体性”意识觉醒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经济安全为基础,其他安全统筹发展的新国家安全观。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上下洋溢着向先进发达国家学习的积极乐观主义情绪,同
时也隐藏着对于自身国际身份和地位的焦虑:一方面,改革开放让中国人认识到自
身跟国际社会的差距,亟待奋起直追的“补课”和“追赶”;另一方面,当中国与
世界差距缩小时,由于历史上中国始终与“大国身份”密不可分,自然需要重新思
考厘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责任与国际贡献。
②
3. “国际能动性”:“负责任大国”与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叙事体系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国内出现了有关中国国际身份未来定位的讨论,苏东
剧变与冷战结束加剧了中国在承担国际主义责任和避免“扛旗当头”的两难境遇。
针对国际格局变化和国家身份调整的现实需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在选择
性介入国际事务过程中,逐渐从“国际社会平等一员”转向“负责任大国”的新国
家身份塑造,促使中国“国际能动性”能力的增强。
中国的“负责任大国”身份叙事是由内及外或是由单元层次向体系层次递进扩
散的过程。对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负责任大国”意味着国家稳
定、经济发展和政权安全的统一,是对国内负责和对国际负责统一的前提。邓小平
指出:“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全人
③
类负责。”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地区集体身份也开始觉醒,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
中的地位上升。经济上,中国积极地与东亚各国开展经济合作,推动建立自由贸易
区;安全上,中国在“搁置争议”的自我约束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东亚国家双边、
多边的安全对话合作,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
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和“负责任的地区大国”身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8 页。
② 秦亚青:《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
第 83 页;任剑涛:《中国的国际身份辨认》,《学海》2016 年第 1 期,第 145 页;Hoo Tiang
Boon, China’s Global Identity: Consider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reat Power,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8, pp. 33-36。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1 页。
·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