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54

身份认同与社会性存在:中国国家本体安全的寻求与调适


            国威胁论”之类“刻板成见”的根源之一。   中国的二元国家身份结构和叙事体系
                                                   ①
            需要更具一致性和连贯性的调整。
                 2.  “国家主体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对“苏联模式”“革命外交”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国家身份张力,改革开放的
            实行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身份的系统性反思和结构性超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确保了社会主义底色不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更意味着中国“国

            家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中国“革命国家”的
            色彩逐渐淡化,政治性更强的“第三世界国家”逐渐让位于经济性的“发展中国家”。
            在“东西南北关系”、推动“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等新的叙事中,中国自我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

            致力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随着“国家主体性”意识和新国家身份的确立,中国领导人的战争观念、战略
            文化和安全利益观随之出现转型,以政治军事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开始转向经济安

            全。   这一系列的观念性变化,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解和中国
                ②
            对外政策的转变。1985 年 4 月 15 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
            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
                                 ③
            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基
            本动因,也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未来愿景。
                 在国家安全观方面,1985 年 6 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裁减军

            队员额一百万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
            题的认识。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改变了战争危
            险很迫近的看法,明确了军事安全不再是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问题;第二个转变是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转向了创造有利于国

            内经济发展的国际安全环境。邓小平说:“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
            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
            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

                ①  杨明星、赵玉倩:《中国共产党外交叙事的百年演进与历史经验》,《国际观察》2021
            年第 6 期,第 11 页。
                ②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1 期,第 12-15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6 页。

            · 52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