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65

2022 年第 4 期


               常是理性、情绪/情感和主观感知等多重因素交织构成的复杂组合。现阶段中国与西
               方大国的战略互信或“竞合型信任关系”需要双方在“互惠信任”和“公平信任”
               间取得平衡,而崛起大国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信任则取决于“同质信任”和“声誉

               信任”的融合和认可程度。

                                                结  论


                   国家身份和集体情绪/情感如何对国家安全及国际安全产生影响,近代以来塑
               造中国国家身份的互动机制是什么,这是两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问题。本文发现,随着整个国际系统演化为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和一个更加基

               于规则的世界,国家对物质生存的诉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全球化在“群体内—
               群体间”两个维度给国家的身份建构构成巨大威胁,从而引发国内政治精英与普通
               民众对国家本体不安全的一种深层焦虑感。这种焦虑不同于现实主义理论所关注的

               恐惧,因为一旦有关身份焦虑被激活,国家的集体情绪/情感保护机制就会开始运
               作,其结果便是各国都有可能以牺牲物质安全为代价换取本体安全水平的提升,从
               而对本国安全和国际安全格局造成负面影响。这一发现为在当前充满复杂性和不可
               知性的国际环境中,抓住主要国家安全风险和提出治理策略提供了启示。

                   通过本体安全理论,本文发现塑造国家身份的机制是有关国家自传式叙事和
              “自我—他者”信任关系的双向建构过程,为我们从历史变迁、民族情感和国际化
               相结合的角度,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对外关系以及国际秩序观提供了新

               的理论视角。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何为中国”一直是近代以来困扰中国保持自传
               式叙事稳定和连贯的重大核心问题,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对于中国国家身份浓
               厚的情绪/情感。在晚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以古代华夷观和“天下思想”为
               基础的自我身份叙事被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叙事彻底打破,中国不得不经历对国家身

               份自我认知的严重分歧。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以“国家自主性”方式重
               建了破碎的国家自传式叙事。改革开放后,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逐步实
               现了从“国家自主性”向“国家主体性”的转变。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中共十八大

               以来,中国尝试通过创造性的叙事策略,立足于“国际能动性”的身份定位,推动
               国际体系朝向更公平合理方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信任关系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也进
               行了周期性调适。改革开放前,中国先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了系统性


                                                                                     · 63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