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66

身份认同与社会性存在:中国国家本体安全的寻求与调适


            的对立和对抗,随后又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分道扬镳,其结果是中国被完全
            排斥在各种国际规范、规则、制度和组织之外。为此,只有通过以意识形态划分敌
            人和朋友的方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因无法与国际社会建立良性正常互动

            而引发的本体不安全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基于阵营身份选择的“排他型信任”和
           “特殊型信任”是两种占据主导地位的信任结构类型。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全面调整了与国际社会间的互动方式,双方稳定且持续的

            正面互动交往机制不断建立和巩固。中国的本体安全水平也因为中国与国际社会之
            间普遍型关系的出现而显著提升。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在直面百年
            未有大变局的新挑战,过去数十年间建立起来的“自我—他者”信任机制在不同程
            度上经历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存在性焦虑。值

            此重要时间节点,重建中国、大国和国际秩序之间相互承认的新型“竞合型信任”
            与“和合型信任”,既取决于现有大国和崛起国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风险管控
            和互利互惠,理解双方因国际体系新生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身份焦虑和由此产生的身

            份诉求,同时也要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同质信任”和“声誉信任”之间建立起巧
            妙的均衡关系。
                 总之,本文以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转型期,因国家身份认同问题引发的国家安
            全风险为切入点,引入本体安全理论搭建起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并以近代中国寻

            求和调试国家本体安全为例,验证了国家本体安全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本体安全理
            论尤其适用于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转型期,由叙事、身份认同和群体情感问题引发
            的安全风险问题,这不仅能够用于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关系变化、地区

            安全秩序调整和国际秩序转型等传统国际政治问题,同时结合新兴的区域国别研究,
            可以通过本体安全理论分析框架的精炼和调整,深入讨论族群冲突、恐怖主义、移
            民问题和气候变化等新兴的安全议题,这也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来稿日期:2021-11-23】

                                                               【修回日期:2022-01-23】
                                                                  【责任编辑:谢   磊】













            · 64 ·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